close


金剛乘心意練習-—本尊莊嚴密咒教授之最勝練習 


 

 

南無咕汝爹哇打堅尼hong

 

(敬禮上師本尊空行圓滿)

 

蓮華生大師已於生圓次第成就,得本覺顯現之灌頂。得住於大手印身契之成就。於顯現界中,遊戲於整個諸有及現相中。為現國王、王子及未來世有情利樂故,乃授與卡珍公主*磋嘉媽,如下教法,名為密咒教授之最勝心意練習。

 

磋嘉媽白言:噯媽呵(奇異哉),大師!吾欲請求本尊與莊嚴修習之口授。以無有不依本尊得成就者故,乃應修如何本尊?

 

師云:修本尊與其莊嚴之法者有二:對下根之次第觀想及對上根之無二身觀修。

 

 

 

6—1      對下根者

 

   下根者當修如寶之覺心,即菩提心。首汝行者,以秘密甘露或瓶水洗手、口、面等,於適意座以圓滿或半珈趺而坐。

 

次當顧視為苦及苦因纏縛之三界眾生。首發菩提心,以度彼出輪迴故,當修本尊身!次發憫一切眾生之悲心,欲其離苦之關切,及要使其得樂之喜悅,並無執,欲其不離於樂。

 

嗣後,誦嗡、阿、hong三字,建立自為本尊之佛慢,並觀本尊心間蓮日月上之種子字。

 

再觀種子字放光,召請十方一切諸佛菩隆,並一切上師、本尊、空行降臨面前虛空。向之頂禮供養、懺悔罪障、隨喜功德、皈依三寶、請轉法輪、請勿入滅、生起覺心、回向功德之源(漢譯者按:依原文次序譯出)。遣送諸上師等或融入自身,兩者皆可。此等均為積集資糧之次第。

 

於此以後,以積集智慧資糧故,從心間種子字放光,將自身轉成光蘊。並放光向十方,將情器亦轉成光蘊。此光遂得十方一切佛菩薩加持。

 

光反入時,器世間化光融入情世間,再融入自身,而自身之光融化,猶如鏡上水氣之消,此即融入蓮座、日月、再入於種子字。種子字再次第融入新月(漢譯者按:指種子上之「)」)及那打。那打之光為心之本性,其量為發端之百分一。如此數數觀想。

 

當觀想漸失時,誦觀空咒等,及後出定。

 

如是圓滿二資糧即成就二身為果。

 

於空性中,觀自心性乃以本尊種子字之形式顯現。又或觀想種子字,轉成表義莊嚴。由此變化,生起所修本尊之整個頭、及莊嚴等,而種子字,則置於心間蓮日月上。

 

由此放出三光召請一切善逝、上師、本尊天及空行從十方來至面前虛空中。獻以五妙供。召智慧尊降臨安住。

 

觀想善逝及部主於頂上灌頂,及後遣送。

 

再觀想頂喉心三處日輪上之三種子等,以為身、語、意之勝住。專一觀修本尊,若觀想至疲累時,即作唪誦。

 

一、 耳語金剛誦者,乃只令衣領聽之。

 

二、具韻金剛誦者,乃依大成就修法時之韻律而作唪誦。

 

三、秘密金剛誦者,乃於意中唪誦、

 

四、如輪之誦者,乃觀想從口出、入於臍而融入心中。

 

五、如man誦者,乃轉動心間種子字周圍之咒man,專一觀想各咒字。

 

六、集中語之唪誦者,乃將心集中於所誦咒之聲。

 

 

 

6—1—1     間隙修法

 

磋嘉媽白大師言:修本尊法間,應如何作?

 

大師言:若不能唪誦,則供多瑪及於搖鈴後作讚頌。遣送智慧尊後,住於常人思維中。

 

若汝行者,欲獻成就之供養,於面前置一圖畫、佛像或經卷,並以花染之香水獻曼達。一剎那間,生起本尊佛慢,並由心中種子字放光。召請住於十方之一切法身及色身。請法身住於法器及經卷、色身則住於湯嘉及佛像。

 

觀想住於十方之諸佛菩隆、上師、本尊、空行等不可思議海會。住於面前。向之獻供,並作七種清淨法。

 

於此之時,向本尊獻食子。向護法則獻水食供,做渣渣、泥像,或作其他修法。

 

若欲讀一切善逝之語,觀想一剎那間,舌變成空性,由此生一hong字,再由之生出一獨股杵。觀想言語由種子字經杵而出。無數之汝身,充滿大千世界,各各於口中具杵。再觀此語言為一切眾生所聞,並於輪迴中解脫。此為誦經之儀軌。

 

此等為常修中,間隙所修之法。

 

 

 

6—1—2     結印生起次第

 

磋嘉媽白大師言:雲何以圓滿次第承接生起次第?

 

大師答云:若欲修習圓滿次第者,自觀想成本尊後,遣送智慧尊。將三昧耶尊融入光明,轉成本尊種子字成一「hong」字。Hong漸收成那打。那打漸小,而成明空性。於此境界中,住於「萬有之當體」中,空、無分別了知、非有非空。又或數數思維上師所授圓滿次第之口耳教授。

 

若汝行者如是修習,每日三或四課,則汝可於即身,或無用再生於中有處,住於大瑜伽,得本尊大手印身。從生起次第之力未全具,於再生時,住於大瑜伽境界,無疑成就大圓滿之持明位。

 

此等均為對下根者之漸修法。

 

 

 

6—2      對上根者

 

磋嘉媽白大師言:具上根者又如何修持?

 

大師答言:若具上根者觀想本尊,已無須次第行之。只須誦一心咒,一偈甚或動念思維本尊,即能確實觀成,當下即成及自成者,如泡沫出水。此乃從法界中召請本尊。

 

自成本尊為空,見本尊無自性為智。空智無分。

 

世俗諦為無間現成本尊,勝義為了知本尊自性,以無有故空,故世俗與勝義無分。

 

本尊現為父佛為方便,現為母佛為智慧。故方便與智慧無分。

 

本尊現為相者乃大樂,無自性為空。故空樂無分。

 

本尊現為相者為覺,其相無自性為空。故空覺無分。

 

本尊現為相者為明,其無自性為空。故空明無分。

 

如是自觀成本尊,身既可見而又無自性,故超老死。語為不斷或心咒無斷。意超生死故為法性續。

 

每日四相——行、住、坐、臥——均不離本尊,此為具上根者之道。此為極難而為過往世專修者之所修。

 

 

 

6—2—1   觀想次第

 

磋嘉媽白大師言:敬請開示觀想本尊者如何令本尊常存心中?

 

大師答言:首為觀本尊之口訣,無論觀對生或自生本尊,得上師口授後,上師當賜汝弟子加持及護蔭免受魔障。

 

次安坐適意,置一精製本尊畫像於面前,稍坐令無餘念,遂由足至首觀察至細。再觀全貌。間作小息暫不想畫像令已鬆弛。如是屢屢觀看整日。

 

該晚作整夜眠,晝起再看,於晚間不作本尊觀想,而住於無念中。

 

嗣後,從不觀想,本尊亦堅住心中。若不能,觀像、閉眼及觀想面前之像。盡自然觀起本尊之時間而坐。若觀想變朦或不清,觀察畫像後再作觀想,令其堅住。斷諸妄念而坐。

 

若如是修持,即有五種覺受:動之覺受、成就覺受、串習之覺受、堅定覺受與圓滿之覺受。

 

  一、若一時心未能定,即有無數思想,意念與回憶,此為動之覺受。經此漸能馭心,此覺受如懸崖瀉下之瀑布。

 

  二、後稍作本尊觀想,全形相與顯色同時堅住於心,此為成就覺受,猶如小潭。

 

  三、再者,無論遠近,觀察均甚清楚,而於一坐中六分一時清楚住於心間無有粗想,則為串習之覺受,如河之流。

 

  四、次,無有念動,能整坐觀想,此為堅定覺受猶如須彌。

 

  五、再次,若能終日,或再多不失本尊之手足,甚至身毛之堅固觀想,而無妄念,此為圓滿之覺受。

 

行者修之,直至諸覺受!

 

若久坐而觀想本尊含糊,身不調順。人感厭倦,而無法繼續觀修,此時妄念更多,故當稍歇,再作觀修。

 

直至能觀想清楚,勿於夜間觀修。總言之,作短坐之觀修為至要。於有陽光,天晴或有油燈時觀。莫於剛醒或疲累時觀。

 

晚間,作整夜眠而於翌日作八短坐觀修。

 

觀修時,若率然起坐,則集中力失,故應漸修。

 

若於修時能觀想清楚,可於夜間、黃昏或清晨修之。

 

總言之,勿令厭倦,觀想時集中意念,令串習性穩定增長,並觀想本尊之整個形相。

 

 

 

6—2—2     延長觀想

 

磋嘉媽白大師言:觀成本尊當持多久?

 

大師答云:當獲明相,及如上稍有穩定時,持之時限可作延長,一般而言,唪誦所佔時間最多,然唪誦之時未至,一座之長短,則按能住於觀想之時間。

 

於每坐之內測量,出入息之相間為至要。若以外測量,時與座數為至要。

 

以坐數而言,可保持每日每夜四坐,每坐愈長愈好。度量坐數之作用在於讓自身調節,能有和諧之修習,易於集中。及能作長時間觀想。

 

至於記數,勿以聲數之,常用心中數珠。如是,漸增數量,令休息與觀想相間而行。

 

若說以影記數,將晝夜分成十六或八坐,每隔二日影作修。余作休息。簡言之,修八坐短坐,而間八以休息。

 

穩定後,每日修兩短坐漸作延長。漸次即能作整日修,盡夜修,半月,整月等。

 

簡言之,無論修法如何穩固,勿令疲累,等間行之,任運延長,安住無想不動明空中。

 

此為延長本尊觀想之口訣。

 

 

 

6—2—3     清除禍患

 

磋嘉媽白大師言:於觀想太專時,於形態上之過患當如何清除?

 

大師言:若欲清除形態上之過患,其中有二:認知過患及除治之。

 

又於認知而言亦有二:共與不共。

 

共過患有忘失、懈怠、憂慮、昏沉、掉舉、太緊與太鬆。

 

  一、忘失觀想者,為觀修時散亂。

 

  二、懈怠者,為懈散而想:「稍緩再修」。

 

  三、憂慮者,為恐觀想不成,反成妄念。

 

  四、昏沉者,乃因外境,因緣,或自然而得之昏沉。

 

  五、掉舉者,乃由外境或特有行為故,而生之者。

 

  六、太緊者,觀想已得,然仍不滿足故,再加功觀想。

 

  七、太鬆者,觀想漸失,亦無動於衷。

 

與觀想本尊之時有以下十二種不共過患:霧與雲、上下顛倒,形態變,數量變,坐式變,身顯色變,只見顯色,只見形態,靠邊坐、漸失。

 

今開示除治過患之法。對七共過患,當以八種用功以除之。

 

對忘失用繫心。以信、決定及精進對治懈怠。以正唸作憂慮之藥。以對治昏沉故,生起熱切、沐浴或經行。於掉舉時,生起厭離輪迴,以繩繫心於執持,縛於觀想之樹。簡言之,對昏沉與散亂,用警覺為守護。以平和對欲用功過緊。若過松時,以精進觀想。

 

對於對治本尊法之不共過患,觀看法像每一細節,若遇雲霧或含糊,觀無念空性後再修,以無念、觀法像、及觀想相間而修。

 

此身比例,莊嚴、坐式、形態變動、觀想身為物質、極巨且穩。想鴿能於鼻孔中進出,鳥、羊、鹿等於臂足間遊玩,想其如佛像般穩固。

 

若數量變,集中觀想一至二尊,若只現顯色,觀其形態。若其色按自身血、膽等熱而變紅、變黃,當作休息。若其相漸次消失,集中清楚觀面及手。至於不完整之過患,逼真觀想整個身相,包括莊嚴及表徵。

 

簡言之,不壞此等過患生起疲累而修,嗣後,觀無念空性,及後,觀看及集中本尊身相。

 

此為清除觀想本尊時諸過患之口授。

 

6—2—4     以本尊作鍛鍊

 

磋嘉媽白大師言:若以本尊作鍛鍊,應如何為之?

 

大師告言:以本尊作鍛鍊之口授者,乃以無念觀修直至遠離上述過患。以無念及本尊觀想,相間而修。若能清除過患,觀想本尊,可離無念而專觀本尊。

 

今以本尊鍛鍊者,若能無過患觀本尊,觀其站直、坐臥或俯臥、與平原或山峰、或近或遠,於石中或水底。以隨欲觀本尊於何處而鍛鍊。

 

 

 

6—2—5     與本尊融合

 

磋嘉媽白大師言:若與本尊融合,當如何行之?

 

大師告言:以本尊作鍛鍊已,並串習之,將之融入自身。或作單薄、或作剎土壇城之觀想。以與本尊連繫至勝義故,本尊乃由自身之意觀想而出並住。汝心之與八識,乃成身相及本尊之智。以勝義言,其為覺性之心,大本生智慧、果之自性,本尊不由它處生。縱示何相,以無自性故,成無二相。成本尊身乃離執著,以其金剛身、語、意乃以無自性而顯現故也。

 

縱汝心現成本尊,其本無自性。以無法度量或作如是如是之表示,故其為法身。

 

汝行者,以於此義修習故,當守此法之六三昧耶。勿斷授汝口訣上師之信心。作有益三摩地而離無益者。無令專注被事務荒廢。保任直至圓滿勿棄本尊,密守汝修之本尊勿作棄一本尊以受另一本尊之思維。任一所修之本尊平等,以觀一切佛故,若非知有本性無自觀修諸佛。即使本尊之觀想亦為思維之一,除此以外,無有成就或觀想之處。佛菩薩乃含於汝之本尊中。又或觀多個本尊,仍為自心之展現。若觀單尊,亦為自心顯現。

 

此為與本尊融合及連於勝義之口授。

 

 

 

6—2—6     成就本尊之法

 

磋嘉媽白化身大師云:若欲以本尊為道而成就之,當如何為之?

 

大師曰:成就本尊之法,先於面前觀成本尊,再觀自生以鞏固觀想。於此之時,應停諸唸誦。

 

今將修本尊之時,佈置成就壇城及供品。於面前放諸法物,稍作休息後,坐於適意座中。

 

召請上師及本尊與眷屬,頂禮、獻供、讚頌、及作八支。令本尊化光融入自身,如同自成本尊之法。為關房結界並清淨供品。

 

以三三摩地等,觀想壇城及本尊。作勝住及灌頂。召請及融入智尊及皈依、獻供、讚頌等。

 

再次觀想智尊於面前,與自身份開,而作唸誦。唸誦圓滿,作讚頌。

 

將與已分開之本尊,再次融入自身,住於本尊慢而睡。

 

明早起來即成本尊而作唸誦,並如前修儀軌。

 

清淨飲食並以之作會供。

 

以此法,無論以單薄或眷屬壇城作鍛鍊,均能成就之。

 

此為成就本尊之口授。

 

 

 

6—2—7     成就之相

 

磋嘉媽白大師言:成就本尊之時,何種成就之示相當現?

 

大師告言:示相有四:相、夢兆、示現及實相。

 

相有四:煙、焰、螢火及無雲晴天,此為境界進境之例證。

 

五種夢兆如下:見佛與菩薩與己無別,見佛與己無二,見己為本尊無前後,見一切佛菩薩向己敬禮及供養及夢見一切佛傳授開示甚深法。

 

再者,屢夢一己赤身為清除習氣之相。夢攀梯升天,為入道之相。夢見騎獅象為登地之相。夢見神祇微笑,為得授記之相。

 

縱得此等殊勝之夢,亦無須興奮。

 

有修持中之外、內、密示現。

 

  一、修法中之示現:見物質如細物、種子字、意表、細身相等,或粗念如火、水等五色球體等。

 

  二、內示相者為觀本尊時察內外息之動,身浮如棉,及離老壞等。

 

  三、密示相者,乃修本尊時見其為幻尊,智慧本自存在,對一切人慈祥平等,一切覺受為智所照現。

 

實相者乃指外內相。外相如見光、見本尊法相等、巨響或香味,油燈自燃,顱器漂浮及輕安等。內相則為悲心擴大,執著消除,脫離偏見,具清淨三昧耶,敬愛上師佛故,不懼輪迴與不受魔羅所迫。

 

若此等示現生時,勿作興奮,繼續精進。

 

此為修本尊時所現諸示相。

 

 

 

6—2—8     修習之果

 

磋嘉媽云:修本尊有何功德?

 

大師言:修習本尊之功德為清淨障礙及積集資糧。

 

以觀本尊令思量靜止故,能清淨業力之障礙,擾人之情緒及輪迴之處。

 

以積聚資糧言,共分五果:道果、即四持明位,及最勝果。

 

持明果有二重:功德與聖量。功德為六通與四神力。聖量為四持明位,即成熟位、持命力位、大手印位及自生位。

 

最勝果為觀本尊時變成柔順,縱功德與智力不多,必成圓滿佛位。

 

 

 

6—2—8      修習之果

 

磋嘉媽云:修本尊有何功德?

 

大師言:修習本尊之功德為清淨障礙及積集資糧。

 

以觀本尊令思量靜止故,能清淨業力之障礙,擾人之情緒及輪迴之處。

 

以積聚資糧言,共分五果:道果,即四持明位,及最勝果。

 

持明果有二重:功德與聖量。功德為六通與四神力。聖量為四持明位,即成熟位、持命力位、大手印位及自生位。

 

最勝果為觀本尊時變成柔順,縱功德與智力不多,必成圓滿佛位。

 

 

 

6—2—9      五道之配合

 

磋嘉媽白大師言:以般若乘言,必須以道作次第。如何能將修本尊壇城,配合五道,直至圓滿?

 

大師答言:修本尊壇城者有四面:資糧道、見道、修道、加行道。

 

此四次第可配以行果四相:行為資糧道,行圓滿為見道,果(成就本尊—漢譯者按)為修道,大成就則為加行道。

 

 

 

6—2—9—1     資糧道

 

資糧道有四。修當體為暖之勝定,修微妙觀想,及單尊為頂,修全部顯現及詳細身相為忍。修無礙聚集為世第一法。

 

  一、以當體正定,決定一切為汝心所造,於無生本心中修無念。修之至悟。

 

      此勝定為無生空性之自性展現,即修此認識,瞭然悟空有不二。猶如空中為光所照,所現明明了了,卻於明了中無有分別。

 

      若修至調順後悟於此,即已越大小諸乘之界限,當顯現成就暖之十一相。

 

l 蟲不於身上生;

 

l 內外染污清淨;

 

l 離四大諸病;

 

l 得身安樂;

 

l 調伏自妄念;

 

l 離諸食物,光彩容煥不衰;

 

l 慾念不興;

 

l 離五欲;

 

l 趨小乘見與行,習氣盡;

 

l 八風不動;

 

l 能忍甚深法。

 

此為十一不退轉之相。

 

二、於頂中修微妙觀想及單尊者為專注此微妙正定及單尊直至於三界中廣現。

 

    專注於頂位之相,為內外欲不對外物生,而不為外五大所害。此為心與外像融合之相。

 

三、於忍位修詳細身相之瑜伽者,乃以三部、五部或任何數佛部鍛鍊寂忿諸尊。

 

    修持嫻熟後,能於當下正定中放光,及本覺能觀想乃至千佛之壇城,為圓滿之相。

 

    得忍位及能顯諸像之力調柔之相,為能轉沙成金,變水為干地,炭中生芽及能控制一切所感之物,此為駕御自心之表相也。

 

四、於無礙道中成就聚集為世第一法者乃修法界大樂之義。若已觀想穩定,可續觀五種莊嚴,並於吉時修儀軌等。

 

若此等專注力強,得身命之持明位,並能於六、十二、或十六月內得佛部之總持。身命力如同日月,可於一時將壽命延至百年。

 

若專注力弱,則得成熟之持明位。棄此身時,於中有中得本尊圓滿身,此為生起次第堅定之果。

 

 

 

6—2—9—2     見道

 

今當解說行圓滿之見道。覺此身為幻化身後,染污已盡,得出生死身命不變之持明位,不留形之後,得五智四神力後,覺勝義之本質,縱於三大阿僧祗劫中顯現為無數相,於見道中現神力,及作利生事業,於種種諸行中無染著,並於化身處得親傳。並離道之退轉。

 

 

 

6—2—9—3     修與加行道

 

今述成就作為修道。修道者得虹身大手印後,將勝義引為實行也。

 

縱於修法時,汝心與諸佛之心無別,仍須於下座後求保任,故意住於定中也。然今住於不動專注中,此為大手印之持明位,且於阿的瑜伽不動之覺受。於此境中不動作顯現與幻作,以利樂有情。於意或表示中,即能從報身處得教授。

 

若大成就之加行道,自身之持明位,汝之功德庶幾與佛之無上功德同也,然此定境能否增益,仍有別也。自生之持明位即能即時增強矣。

 

聚眾開示,得加行位,金剛正定,以無勤神力利益眾生。此為智慧現為諸行,親見法身,得其教法及加持,清靜邊見之微細障礙。

 

此為得行果四相、五道、四持明位之漸道。

 

 

 

6—2—10     頓超

 

磋嘉媽白大師言:宣說密咒捷道,可否頓超諸道者?

 

大師答言:亦有頓超諸道者。有等可同時經資糧道、見道、修道而達加行道。

 

無用拾級而上,有等人可由見道得究竟,於修道得佛位,亦有漸次至終得佛果者。眾生以其根器與專注力作如是分。

 

此四種人分修四種法,不計來生再趣入佛道之事。蓋果位密咒乘者能於即生離輪迴過患,無須再世,便得三摩地位,本自成就之身也。

 

以得無分地並於一期得法身故,上根者得修法身之道,串習之,並以當體為道。

 

以得無上智地,並得大樂身故,具悲者得修大樂之道,串習之,並以大樂為道。

 

以得大聚集輪地,並得化身故,具忿者得修超升之道,並串習之,此等人以本尊為道。

 

如是,清淨三身之界,串習而得三地,此等果均於汝心,決定佛果,非在余處。

 

此為頓超諸階之道,具無上功德。

 

 

 

6—2—11     身與智

 

磋嘉媽白大師言:雲何得密咒果,五身與五智?

 

大師告言:如上諸根者,以上四法為道,得最勝果,自生五身、與五智之果也。

 

法界體性智者,為一切諸佛之相,汝內在之本性、無構造者,本然無修自性、無整、無生、本來清淨、不生不滅。

 

大圓鏡智者,縱法界離諸實物,其本性自明,萬法如鏡中顯現,以無自性故,於明念而得明明了了。

 

平等性智者,法界為無有間斷自生覺性,而此覺者,乃無構造者。諸覺受為無生、無二、為大平等。

 

妙觀察智者,乃住於無二平等中,萬法總別之相,無混雜與全體,無明習氣已棄,而遍滿之智生起,無有迷念。

 

成所作智者,乃如上寂而常照。此無分之智乃自生,保任二利之圓滿。

 

此五智乃汝覺性中,不斷別別而生,然皆不離法界之根本智者。其根本者,為本然俱有之法界體性智,三時中,行者無有稍離也。

 

下為五身之生也:

 

法身無整治之本性,甚深自然,不生不滅,而無構造者;

 

報身為覺性中自生智之受用,以諸身與智,藏於汝心故也;

 

化身為智慧所生之大悲,遍然顯現;

 

大樂身為覺心之無生大樂;

 

自性身為前四身無分,為自覺心之自性故也。

 

以五身及五智乃自生故,各為一切佛之身。行者於道中次第觀此五智為自心之本性,當行者離此色身時,以無得得五身五智,以超乎諸念而念之。

 

下為於佛位,利有情之宣示:一日於眾水中反映背後,仍為一日。同理,真實圓覺者之法身,不離本性之平等,幻然顯現,或為報身或為化身,對應等空有情之根器。於利樂眾身之同時,法身仍為無念也。

 

如日不知利於眾生,二身亦無利有情諸行之分別。利生乃由敬信力故。

 

大師告言:磋嘉,末世中五百年後,密咒者多,只能說而不修其義。他們把密咒道,變為咒術,濫用三昧耶物,於空洞儀式中。他們於市集中建茅蓬。宣稱修雙運,而實質沉迷世欲。宣稱修度脫,實沉迷嗔怒。好壞混淆。他們將口訣作交易,甚至由師售與弟子。他們將密咒作為投機,懷政治動機,及自私野心而修。

 

於此末世,密咒將由語言所障。密咒加持力,因不明其義而消失。故得成就者少,密咒接近消滅。以來世宿業具器者故,當將此語傳承記下、及寶藏之。

 

於也巴之高峭洞中,於猴年末秋月廿二日,余*磋嘉母,記下此口授寶man、密咒心意練習,並藏之若寶。當遇宿業具器者時,願此等語授清淨其智慧之障礙,而願其得持明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