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自美佛慧訊第八十期


四護法門


妙境長老開示





靜坐有二個方法:一個是止,一個是觀。

毘缽舍那是觀,觀就是思惟,思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道理。思惟「色即是空、受想行識即是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文字所詮釋的道理,經過別人講解,或自己閱讀參考古書,通達了如是道理再去思惟。如果得到了禪定,在禪定裡繼續思惟觀察,這是不同於聞、思的另一個境界。


如能精進不懈,有一天成功得無生法忍、得了聖道。得了聖道時,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所以「心護」這地方可是不簡單的事情。上期講的「命護」和「力護」是通於一般境界的;平常理智稍微強一點的人,不去撿他人的便宜,寧可忍受一時的困難,而絕不做罪過或錯誤的事,不一定非要聖人,也不是非要得了禪定的人,才做得到這些事。但是「心護」就不容易了。


我們看三國演義的空城計,孔明在城牆上彈琴,這是個計,但孔明的心不亂,所以司馬懿在城下聽琴的聲音,未能識破,不敢命令軍隊入城。其實,軍隊若入了城,孔明就成了俘虜。


我想孔明是有這個智慧,能夠萬緣放下,在那兒彈琴,就當做沒有事兒,這件事應該能做到。我相信孔明平常可能多少訓練自己「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在教子的文章中說到「寧靜」這個字,當然他那個「寧靜」不一定是禪定。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必都是真的。但是,「三顧茅蘆」這件事可能是真的。從這件事看來,孔明的確是「澹泊以明志」,對世間的榮華富貴,心情不是那樣的歡喜,所以他心裡比較寂靜。假設真是有「空城計」這件事,孔明平時可能多少有些寂靜的功夫。所以到那時候,他就能做得到。如果完全沒有訓練,在那個緊張的境界,他的心裡能靜下來嗎?大智慧的人也許有可能,所以,佛教徒若不想要得聖道,只希望「我將來到阿彌陀佛國去」,不修止觀或者也可以。若是你想現在這一生在佛法裡有高深的成就,那就應該努力修止觀。


四念處就是止觀


有人問:「四念處是小乘!念阿彌陀佛是大乘!」


這個說法,我明白點說,這個人的佛法,學習得不夠程度!四念處通於大乘、通於小乘,你若說四念處是小乘,那表示你只有學習一小部份的佛法就不學了,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大乘,如果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而發出離心修四念處,四處就是小乘。四念處本身無所謂的大、小,大、小是約修行的動機來說的,此是其一。


第二、不要輕視小乘佛法,它是得聖道的法門!你怎麼可以輕視呢?假設有人沒有良心,用點高明的手段欺騙人,看來好像是有神通似的,乃至他不是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可能就同他磕頭頂禮,說他了不起!有神通。


欺騙人實在是罪過的事,值得大家恭敬嗎?而小乘佛法也是佛法,是釋迦年尼佛開示我們的,不是凡夫法,也不是外道法。佛告訴我們,這樣學習,修四念處能有力量調伏貪瞋癡的煩惱,轉凡成聖,完全是對的!我們應該生起恭敬心。 只是站在大乘佛法來說,小乘佛法的問題,就是大悲心不圓滿而已。你發了大乘的無上菩提心,學習佛法,但是你沒得聖道,還不如初果聖人的道力。初果聖人臨終時,絕對是正念分明,第二生決定是生到天上或人間,不會到三惡道去。你說你發了無上菩提心,但是不修四念處,內心時時有煩惱在活動,去三惡道的門是開著的啊,你隨時會到三惡道去啊!你不如初果聖人的道力,怎麼可以輕視呢?不可以輕視四念處的。這可見我們中國佛教的衰微,所以「命護」、「力護」這兩件事,理智強的人是可以辦得到,不是太難;但是「心護」不容易,還要有「正方便護」,努力不懈怠地修學四念處的聖道,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聞」在《大般若經》上說:「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聖道的境界。所以就算是這個人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他發了出離心,也是非常恒得恭敬的,這個人真真是個佛教徒。 修四念處有什麼好?立刻能調伏煩惱,立刻有效,使心清淨。譬如,一般人最重的煩惱,就是「男女愛」的問題。你修四念處,能修不淨觀─「觀此粉飾之身,死後成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這是《法句經》上的一個頌。你仔細去觀察思惟這四句話,欲心、愛心立刻就停下來,心就清淨了。


這還是說一般的散亂心,我們能夠這樣思惟,它就有這個力量,何況是能在定裡面思惟!你若能夠超越欲界定,在未到地定裡面修四念處,那力量就更大了,可以得初果,得初果不是很難的事!


不過,修未到地定要用點力,多數人都是要經過一番努力才可以。有的人連續坐五分鍾都有困難,感覺很辛苦,心裡面那個動亂沒有辦法調伏就坐不住。但是有人也不是很難,他並沒有長時期的靜坐,未經過多久也就相應了;別人坐兩個鐘頭,他坐五分鐘就有這種境界。


修不淨觀把這個欲心停下來,心則清淨。此心清淨,是身清淨,清淨的根本!你能這樣做,佛菩薩一看:「我這個徒弟心清淨了。」佛菩薩歡喜,怎麼可以說修四念處是小乘呢!


所以「命護」、「力護」、「心護」、「正方便護」,這四個護前二個護是通一般性的,只要理智強的人都能辦得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你做惡事傷害別人,從中取利,這樣不但犯法,也違犯佛法的戒律,將來還有後患的。不論你現在有多大的褔德和權力,因果是平等的!出家人也一樣,作錯了事也是有因果的。後兩個「心護」和「正方便護」,是進一步修學聖道,徹底地解決生死的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在聞所成慧的程度上,再進一步「思」、「修」;這樣次第修行,在廣大的佛教徒裡面,就有可能出現一個聖人,這是佛教的「興相」-興盛的氣象。不是表面上人多就是佛法很興盛。


但是佛菩薩也是同意,人家在聞所成慧這裡努力,也是栽培善根,雖然這個善根栽培得不是很有力量,但是將來也能得聖道。不過那是很遠、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




毘缽舍那是觀,觀就是思惟,思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道理。思惟「色即是空、受想行識即是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文字所詮釋的道理,經過別人講解,或自己閱讀參考古書,通達了如是道理再去思惟。如果得到了禪定,在禪定裡繼續思惟觀察,這是不同於聞、思的另一個境界。


如能精進不懈,有一天成功得無生法忍、得了聖道。得了聖道時,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所以「心護」這地方可是不簡單的事情。上期講的「命護」和「力護」是通於一般境界的;平常理智稍微強一點的人,不去撿他人的便宜,寧可忍受一時的困難,而絕不做罪過或錯誤的事,不一定非要聖人,也不是非要得了禪定的人,才做得到這些事。但是「心護」就不容易了。


我們看三國演義的空城計,孔明在城牆上彈琴,這是個計,但孔明的心不亂,所以司馬懿在城下聽琴的聲音,未能識破,不敢命令軍隊入城。其實,軍隊若入了城,孔明就成了俘虜。


我想孔明是有這個智慧,能夠萬緣放下,在那兒彈琴,就當做沒有事兒,這件事應該能做到。我相信孔明平常可能多少訓練自己「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在教子的文章中說到「寧靜」這個字,當然他那個「寧靜」不一定是禪定。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必都是真的。但是,「三顧茅蘆」這件事可能是真的。從這件事看來,孔明的確是「澹泊以明志」,對世間的榮華富貴,心情不是那樣的歡喜,所以他心裡比較寂靜。假設真是有「空城計」這件事,孔明平時可能多少有些寂靜的功夫。所以到那時候,他就能做得到。如果完全沒有訓練,在那個緊張的境界,他的心裡能靜下來嗎?大智慧的人也許有可能,所以,佛教徒若不想要得聖道,只希望「我將來到阿彌陀佛國去」,不修止觀或者也可以。若是你想現在這一生在佛法裡有高深的成就,那就應該努力修止觀。


四念處就是止觀


有人問:「四念處是小乘!念阿彌陀佛是大乘!」


這個說法,我明白點說,這個人的佛法,學習得不夠程度!四念處通於大乘、通於小乘,你若說四念處是小乘,那表示你只有學習一小部份的佛法就不學了,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大乘,如果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而發出離心修四念處,四處就是小乘。四念處本身無所謂的大、小,大、小是約修行的動機來說的,此是其一。


第二、不要輕視小乘佛法,它是得聖道的法門!你怎麼可以輕視呢?假設有人沒有良心,用點高明的手段欺騙人,看來好像是有神通似的,乃至他不是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可能就同他磕頭頂禮,說他了不起!有神通。


欺騙人實在是罪過的事,值得大家恭敬嗎?而小乘佛法也是佛法,是釋迦年尼佛開示我們的,不是凡夫法,也不是外道法。佛告訴我們,這樣學習,修四念處能有力量調伏貪瞋癡的煩惱,轉凡成聖,完全是對的!我們應該生起恭敬心。 只是站在大乘佛法來說,小乘佛法的問題,就是大悲心不圓滿而已。你發了大乘的無上菩提心,學習佛法,但是你沒得聖道,還不如初果聖人的道力。初果聖人臨終時,絕對是正念分明,第二生決定是生到天上或人間,不會到三惡道去。你說你發了無上菩提心,但是不修四念處,內心時時有煩惱在活動,去三惡道的門是開著的啊,你隨時會到三惡道去啊!你不如初果聖人的道力,怎麼可以輕視呢?不可以輕視四念處的。這可見我們中國佛教的衰微,所以「命護」、「力護」這兩件事,理智強的人是可以辦得到,不是太難;但是「心護」不容易,還要有「正方便護」,努力不懈怠地修學四念處的聖道,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聞」在《大般若經》上說:「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聖道的境界。所以就算是這個人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他發了出離心,也是非常恒得恭敬的,這個人真真是個佛教徒。 修四念處有什麼好?立刻能調伏煩惱,立刻有效,使心清淨。譬如,一般人最重的煩惱,就是「男女愛」的問題。你修四念處,能修不淨觀─「觀此粉飾之身,死後成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絕非常存者。」這是《法句經》上的一個頌。你仔細去觀察思惟這四句話,欲心、愛心立刻就停下來,心就清淨了。


這還是說一般的散亂心,我們能夠這樣思惟,它就有這個力量,何況是能在定裡面思惟!你若能夠超越欲界定,在未到地定裡面修四念處,那力量就更大了,可以得初果,得初果不是很難的事!


不過,修未到地定要用點力,多數人都是要經過一番努力才可以。有的人連續坐五分鍾都有困難,感覺很辛苦,心裡面那個動亂沒有辦法調伏就坐不住。但是有人也不是很難,他並沒有長時期的靜坐,未經過多久也就相應了;別人坐兩個鐘頭,他坐五分鐘就有這種境界。


修不淨觀把這個欲心停下來,心則清淨。此心清淨,是身清淨,清淨的根本!你能這樣做,佛菩薩一看:「我這個徒弟心清淨了。」佛菩薩歡喜,怎麼可以說修四念處是小乘呢!


所以「命護」、「力護」、「心護」、「正方便護」,這四個護前二個護是通一般性的,只要理智強的人都能辦得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你做惡事傷害別人,從中取利,這樣不但犯法,也違犯佛法的戒律,將來還有後患的。不論你現在有多大的褔德和權力,因果是平等的!出家人也一樣,作錯了事也是有因果的。後兩個「心護」和「正方便護」,是進一步修學聖道,徹底地解決生死的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在聞所成慧的程度上,再進一步「思」、「修」;這樣次第修行,在廣大的佛教徒裡面,就有可能出現一個聖人,這是佛教的「興相」-興盛的氣象。不是表面上人多就是佛法很興盛。


但是佛菩薩也是同意,人家在聞所成慧這裡努力,也是栽培善根,雖然這個善根栽培得不是很有力量,但是將來也能得聖道。不過那是很遠、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