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拜見仁波切時的佛法禮儀要點

當遇到喇嘛或仁波切進入佛壇或客廳,我們心中的問題一定是我應如何舉措應對?其詳細答案經常未必清楚,宗教人物聚會的場合中通常可以一句話來表達-- 尊敬。




喇嘛
被稱呼仁波切的喇嘛,是經過多年的學習和修行而達到極高開悟成就的人。仁波切通常接受過多方面的訓練,甚至於有關世俗的事務。他奉獻自己的生命,導引出他所接觸的每個人的最高精神潛力,就像他自己一樣。他的慈悲心推及所有眾生,他為了讓眾生成為開悟者而無私地努力,毫不猶豫地現身於他人。他為真實的聖人,因此他不僅值得尊敬,更應該非常細心的款待。




如果仁波切同時是一位佛爺,他即是高僧或菩薩的轉世,他慈悲無私的累世修持,犧牲自己的寂樂解脫,而回到充滿痛苦的現世來幫助他人得到解脫。任何人與仁波切有過接觸的經驗,即可證明他們非常寬大、慈悲及智慧高超且各有各的表現方式。他們是真理、佛法的庫藏,他們有資格接受人們的尊敬。




向喇嘛致敬可用簡單的方法表示,根據西藏習俗,歡迎喇嘛的傳統方式是獻卡達。此喇嘛若是一位大仁波切,尤其是自己的上師時,傳統習慣是見面時禮拜三次,離開時行一次禮拜。在西方,人們對這種行禮可能不太適應,尤其他們並非佛教徒時,這時候我們可以自然的方式來表示敬意,如日本式的鞠躬禮,或美國式的握手。重點在於向喇嘛致敬與向任何高貴地位的人,或宗教家致敬的方式一樣。稱呼一位仁波切時即呼:「仁波切」,如兩位同在稱呼時,即連名帶頭銜,例如「噶魯仁波切」。尊貴的佛爺如大寶法王或嘉瓦喇嘛,即稱陛下(You Holiness)。




如果學生請求某種教法,加持或面談,習慣上須帶供品。花、香、水果、蠟燭,是象徵性的供品,將清淨的覺心供獻給你的上師是最重要的。有用途的物品也可做為好供養,金錢 --不用說當然是最有用途的禮品,可以紙包好或放在信封袋內必恭必敬的供養。喇嘛跟任何色身者一樣有同樣的需要,雖然他們的需要通常很簡單。他們服務不索取報酬,也不想為得報酬而服務。他們經常將供品即刻轉送以利益他人,故此供者因而獲得更勝於喇嘛本身之利益。他給予學生培德積福的機會,但也是無可相比的管家,用他所收到的全部供養來利益眾生。




有仁波切在時,一切均遵從他。當他入室時,大家應站起來,特別是在佛壇內。如須拿椅子請他坐,而僅有一張椅子時,則應由仁波切坐椅,其他人站著或坐在地上。假如仁波切需要幫助站起來或走動,應即時幫助他。同時必須細心照應仁波切的需要,但這須要細心的觀察及揣摩,因為就是問他,他或許不表明他的需要。喇嘛無貪,很可能謙虛地說他不需要什麼,然而仁波切的需要便該由你去發現出來,所以你如果是招待喇嘛的主人或在安排訪問時,這是很重要的事項。仁波切可能因維護色身而有膳食上的需要,但他不想給主人帶來麻煩,而不說出來。倘若沒有人問他或他的侍從者,他將默默地接受可能有害於健康的食物。




仁波切是寶貴的真理化身者,他行為無私至可能傷害到他自己,所以照顧、保護他是他的隨從者及主人的責任。例如注意他在教學時是否有充分的茶水供應,像這類簡單的事情,到飲食是否恰當或訪問計劃是否過於勞累等。喇嘛需要休息及靜坐,尤其是訪問歐美的老喇嘛。他很少拒絕要求,所以應讓他擁有自己的時間,不要被演講、法會、面談等事勞累道體。體貼是一句警語,要記住仁波切或喇嘛來到你的中心只是一連串教學活動之一點而已。




如果有一群學生曾與一位仁波切有過教學以外的講話機會,而仁波切已不停地接見訪客達五小時之久,這一批人還要請他面談,這就必須避免或順延來日,這應該是安排訪問者的責任。如果學生們要求額外的時間,那他們應想想滿足自私的要求是否比仁波切的健康還要來的重要。




摘自《第十六世噶瑪巴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