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萬行體中圓——淺談「准提法與六波羅蜜之關係」


\首愚法師 開示


 


更上層樓


准提法門顯密圓通、三根普被,彙集了觀音、文殊、普賢三大菩薩的悲智願精神內涵於一爐。下手雖易,但想要修得上路,尚必須配合六度萬行、福慧齊修、解行兼顧、理事雙融。我們今天僅就它與六波羅蜜的關係來略做探討:



有捨才有得


一、佈施波羅蜜 談到佈施波羅蜜,給人的第一個反應是「財」。俗語說得好:「時間即金錢。」我們肯以時間來修習准提法,把萬緣放下,身口意三密相應,等於把精神投資在這時段中,也可算是一種財佈施。


不論專修或共修,乃至行坐臥,一有空檔,能夠隨時隨地提起准提法門——觀想或默念准提神咒,都可以列為財施,而這種財,施反過來也增加了我們的財源,為什麼呢?


所謂「佈施」,一邊「施」,一邊「舍」,一邊馬上就可以「得」,這是一定的道理。得到什麼呢?如果我們沒有學佛,下班之後,大可以去逛街、上館子、看電影、遊樂……花錢去買你精神上的慰藉、尋求你身心上的輕鬆平衡。可是它所付出的代價又是多少呢?


那要殺掉你的時間和金錢。當然,若是能因此而買到健康,倒也無可厚非,倘若因不正當的娛樂,而導致破財又傷身,豈不更加得不償失?


修習佛法,可以使我們的精神飽滿,不斷的自我喚醒,逐漸開發自己的千秋大業、法身慧命,找回自己清淨的本來面目。這豈不是一邊舍一邊得嗎?這種「得」是「真得」、「大得」,不花錢的大買賣。


何況修過法之後,精神百倍,將更得力於後續之工作,這種投資多划算呀!但是我們一般凡夫總是那麼顛倒,偏偏要去吃喝玩樂,把身體吃壞了、玩壞了、真是「不顛倒不叫眾生」呀!


再說,修法能使我們的起心動念與法相應,豈不是法施嗎?修得好,甚至可以把經驗轉告別人,把智慧奉獻給他人,這就是法佈施。如此,則不但能豐富自己的精神,同時也豐富了他人。乃至倘能以它來供養雙親,讓他們也能有正知正見的人生觀,不就是最大最根本的孝順嗎?所謂「皈依僧,眾中尊」,你的一言一行既符合了最好的供養,當然就是最殊勝的法佈施了。


如果我們不修行,則貪瞋痴慢疑樣樣俱全,互相污染,真是罪過!清淨的身口意便是最好的身教與言教,這是社會上人人所需要的,也就是善知識。因為別人親近了你,即可以沾到你的智慧光明了。


各位修習提法門,就要行無畏佈施:不怕熬腿,不畏寒冷燠熱,也不因自己情緒上的低落或病痛而半途退轉。無畏佈施是精進的最好表現。那是彌足珍貴的。



有容乃大


二、忍辱波羅蜜 在人情世故不平衡的時候,情緒最容易爆發,也最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所謂「瞋火燒卻功德林」,做了功德,長養了菩提幼苗,卻被瞋恚之火焚燒殆盡了。多麼可惜!


一般人只看到世間的表相,沒有看到佛法的實相。要知道,世間上不如法的事,正是我們學習忍辱的地方,正可磨練自己的耐力,增進自己的功力,開擴自己的心胸氣度。


心量不大,談不上做事業。能成大器的人,氣度如同大海般的寬闊——能納百川,才能成其大——想要成就大乘的根器,就須有足以撐船的肚量,好壞皆可包容。


古代有位張公,家中五代同堂,好幾百口人丁,卻能和睦共處,相安無事。有人問他:「有何馭術?」張公一言不發,只寫了一百個「忍」字。語云:「小不忍則亂大謀」,「能容乃大」,那裡還有什麼訣竅呢?「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如此而已!也唯有這樣才有功德可言呀!


地藏菩薩發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真是何等功德!在愈苦難的地方,才愈有菩薩示現,享福的天堂,那需要地藏菩薩去湊熱鬧呢?地獄眾生多麼剛強頑固、難度難化!但是地藏菩薩卻能本著「難行難忍」的大無畏精神,誓願要度他們,這就是《地藏經》之所以那麼令人讚嘆,那麼了不起的原因,它所展露的,也就是「忍辱波羅蜜」。



三輪體空


各位想要莊嚴自己的道業,就要修「忍辱波羅蜜」。「普賢十大願」教我們遇到各種境界都要能化得掉,在現實的環境中懂得善分別、善調服,在世上福慧雙修。


《楞嚴經》告訴我們:「心能轉物,等同如來」,一切外境人事都是我們心的投影,如果我們的磁場強,念頭正,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智慧如大火炬,頑鋼鈍鐵為之銷融」,再大的逆境也奈何不了他。


那麼要忍到什麼程度呢?——無生法忍——既沒有一個忍辱的我,也沒有一個讓忍辱的對象,中間更沒有一件忍辱的事情,這是「三輪體空」的道理,也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的境界。所謂「於心無事,於事無心」,不是忍得很勉強,忍得咬牙切齒,忍在心中揮不走。


可見忍辱波羅蜜不容易唷!唯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做到無生法忍,做到「三輪體空」的忍辱。他有一世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支解身體,卻能不生一點瞋恨心,這是最徹底的忍辱波羅蜜。



心地無非


三、持戒波羅蜜 各位別以為持戒波羅蜜容易懂,戒律恰恰不好懂唷!戒律有戒體、戒相。要明了戒相,一定要通達戒體。否則,縱使達到羅漢的果位,也不一定能看得很清楚。


《維摩詰經》提到優波離尊者(當時僧團中綱紀的主管)向兩位破戒比丘說戒,講得兩個比丘既懊惱,又後悔,身心充滿了罪惡感,甚至感到絕望。恰巧遇到維摩詰居士,反而把優波離尊者訓了一頓,說他把戒律講死了,不便使對方產煩惱,自己也沒功德。而經維摩詰居士一番開導,那兩位破戒比丘,則非但罪業罪業清除,而且當下證得了法眼淨。故像維摩詰居士這樣,才算真正懂得戒律。


就戒律而言,罪性本空,從戒相來說,因果歷然。既不偏空,亦不偏有,不昧因果,不著因果,亦不破壞因果,「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六祖云:「心地無非自性戒」,這才是根本的戒律。又云:「心平何勞持戒?」真正的戒律是從外在來規範內在行為的。這才是戒律的意義。


般若是從心地上來瞭解真正的戒體的,唯有明心見性時,才能把經律論講活。否則,「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沒有把佛法深入到文字般若中,而執著於虛幻的表相,把佛法割裂得支離破碎,三世諸佛都要喊冤枉了:「我的本意並非如此呀!」



菩提心戒


多瞭解一些戒律,對我們學佛當有所幫助,那會讓你學得更靈活,進退更得體,尤其「瑜伽菩薩戒本」,大家更宜多加參究。「瑜伽菩薩戒本」是太虛大師最宗奉的。大師一生有兩個行願:「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戒本。」因為瑜伽菩薩戒本非常靈活,應對禮節都講得非常清楚。


釋尊十大弟子之一的優波離尊者所講的戒,可說是最嚴謹的。維摩詰居士卻認為並不圓滿。因為他(優波離尊者)講的只是以小乘的眼光來看,大乘則又超越他們的智慧了。


菩薩戒的戒律更嚴格,有所謂「菩提心戒」,動個念頭不對就犯戒了,小乘則只要行為不犯就沒事了。當然是菩薩戒的戒律比較究竟,又深又廣、又微細、又能靈活的給予行者一個適當的進退空間。


在座各位,若是你有心學菩薩道,真正想去瞭解戒律,唯一的終南捷徑就是去研讀「瑜伽菩薩戒本」,它可以拓寬你的胸襟氣度。



六度相攝


實際上,前述佈施、忍辱皆屬於持戒波羅蜜,乃至小乘戒、菩薩戒,都在持戒波羅蜜的範圍,縱使佛菩薩的願力,諸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離不開此範疇。


戒律,另一個名詞叫「行願」。可見我們的「居心」多麼重要!譬如你修准提法門,平常看起來很用功,但碰到境界就垮掉了。這是因為對於戒行方面沒有真正把握到。


就以修習准提法門而言,每天能規定自己要念一萬遍,或五千遍一千遍咒語來修行的軌道,這也是修准提法的戒律。按部就班,咒語持得非常緊湊,不敢稍有片刻放逸,就是持戒。故說精進才符合戒律,禪定才符合戒律,當然,般若波羅蜜更是深入了戒律。


龍樹菩薩說的「六度相攝」,不論那一度,皆包含其他五度,單獨講就偏差了。《大智度論》云:「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唯有靠真正的智慧與見地,才能對自己的生命有正確的導向。



苦行非道


四、精進波羅蜜 精進二字,亦可說是精闢入裡,用功到了片刻不息。用心、見地皆非常正確,才談得上「精」——把握到佛法的精要了。這時候,不論觀想、持咒才堪稱「精進」。


倘若表面上整天不停的唸咒,但是見地偏差,這也只是盲修瞎練,固然是很苦修,仍不能說「精進」。精進,代表腦筋很清楚,見地很透徹。故曰:「苦行非道」。苦行可以莊嚴戒律,如此而已。苦修的精神雖令人敬佩,然而用心錯了,殊為可惜。



磨磚做鏡


馬祖道一禪師去親近南嶽懷讓禪師時,非常用功,整天閉起眼睛來打坐。懷讓禪師看在眼裡,知道此人有帝王氣象,是個可造之才。為了點化他,於是每天故意在他打坐之處磨磚頭。


剛開始,馬祖禪師還不太理會,日子久了,難免心生疑惑。有一天,終於忍不住問了:「師父啊!您老人家何以整天磨磚頭呀?」懷讓禪師答:「我磨磚頭準備做鏡子呀!」馬祖禪師更不解了:「磨磚頭可以做鏡子嗎?」「你認為我磨磚頭不能做鏡子嗎?那你一天到晚打坐又做什麼呢?」


馬祖曰:「我想成佛呀?」這時,懷讓禪師打鐵趁熱了:「哦!我磨磚不能做鏡子,難道你打坐就可以成佛了嗎?」一棒打下來,馬祖大師有點省悟了。他問師父:「那麼,又該如何用心呢?」師父告訴他:「好比一部牛車,車子不動,是該打車子呢?還是該打牛呢?」這下他懂了。


精進的道理亦然,精進,要從見地上去開發。並非一定得每天持誦多少聲佛號或幾萬遍咒才叫精進。這是加行,固然難能可貴,但是如果你對整個准提法的儀軌一知半解,糊裡糊塗的,再精進也要打折扣。所以精進還是要符合六度相攝。



隨遇而安


五、禪定波羅蜜 大家在學佛上得不到寧靜、安祥的效果,這也就是說,在功夫方面還談不上。


譬如我們修習准提法,就要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行住坐臥、平常日用中做功夫,觀想如是,唸咒亦復如是。觀想能懂多少就算多少,唸咒倒是真正要做笨功夫,一有空檔就提起咒語。


何以現代人有那麼多苦惱呢?有機會共修,他反而溜了,縱使出了家也一樣,不能安份守已。真正用功,時間都不夠用了,還有時間打妄想,不是太奇怪了嗎?


其次,在世法上要很隨喜,人人都可相處,任何環境皆能隨遇而安。



恆順眾生


不論是唸咒或觀想,准提法可說是一個在保護我們的妙法。在尚未明心見性之前,每個人待人處世都有問題。不在別人,只問自己,所以禪宗祖師告訴我們:「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如喪考妣」,甚至已經悟道的人,方向雖看對了,但回過頭來看自己,習氣,結使,多不勝數;菩提道上,路遠迢迢,仍是「如喪考妣」。這時候,他才懂得謙虛懂得進退應對。


說得更嚴重些,不知反躬自省的人,用功不易上路。一個真正見性的人,必然處處回觀返照。所以有定力與否,一開口就知道,「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擬心便差,動念即乖,那敢說別人的長短呢?通常習氣總是隱隱約約在動作、態度、說話中表露出來,明眼人一看,豈可遁形?


故想要有定力,宣常作觀想,常唸咒,身口意三密常相應。如此才能與禪定波羅蜜相應。一個有智慧、有定力的人,處處皆可廣結善緣。普賢十大願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有禪定功夫,內心必無是非、無不平,他總是安住於法,隨緣度日,與眾生打成一片。



佛法在世間


六、般若波羅蜜 准提法的核心在圓滿次第。換言之,圓滿次第就是般若波羅蜜。


整個准提法門是個大般若法門——准提佛母。前面的生起次第可說是眷屬般若則包括了上述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


般若波羅蜜從何處來表現呢?——生起次第。離開了生起次第,你又到那裡去找圓滿次第呢?生起次第可說是妙有,圓滿次第則是真空。


我們凡夫對世間相都是執著的,對於虛妄的東西抓得太牢了。想要破除對妄有的執著,唯有由淺入深,從前五度下手。


很多人學佛總是好高騖遠。其實,大乘法就在人世間,面對面的,直截了當的捷徑,而小乘走的迂迴路,繞了一大圈,給自己設了許多限囿。


我這次在北京閉關,從開始到圓滿,用最笨拙的方法,老老實實總共念了一百二十四萬遍的准提神咒,覺得非常法喜,非常踏實,身心也不斷在變化。


所以修持准提法門,論佈施、就是要多持誦准提神咒,按部就班的給自己一個軌道,擇善固執的持續下去;也可以說是持戒波羅蜜,由於長期的持誦,而慢慢克服了色身上的酸脹麻痛與情緒的低潮,故也是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


如此積少成多,將整個身心溶入於准提未能的領域上,自然漸次達到寧靜致遠,銷融習氣的效果,則圓滿次第的消息就指日待了。俟你再能體會到禪定波羅蜜——空靈的境界時,就與般若波羅蜜有幾分相應了。


一般凡夫,此身此心,障氣、業氣、習氣非常濃烈,得不到安祥、寧靜,更甭談空靈了。唸佛的道理亦然。所以持誦准提神咒可說是在六度萬行。如果能再配合聽經聞法,不斷開發自己的見地,清晰自己的理念,一門深入,鍥而不捨,那才堪說是「實修證」。



智慧到彼岸


深度是從淺處起始的,只要有恆心,日久功深,自然熟能生巧,待人處世也必然更懂得善巧,做得更加法。簡言之,般若波羅蜜即萬德莊嚴。沒有前述五度,顯不出般若波羅蜜,光說大話是不切實際的,要表現准提法,還得從生起次第修起。因為生起次第包括了文殊菩薩的般若慧,普賢菩薩的行願,與觀世音菩薩的修證層次,總合起來才是圓滿次第。


許多參禪的人,以為參禪就可以開悟。殊不知沒有配合世法上的待人接物,再怎麼參究也將永遠在烏漆桶中呢!功德不夠,而想得到大解脫,大般若,真是一無是處呀!


圓滿次第若以顯教來詮釋,即是極樂世界的表徵,極樂世界也代表阿彌陀佛,而阿彌陀佛正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性光明哪!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到達圓滿次第,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


實際上,禪宗、淨土、密宗所言唯「一」——「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佛法是不二法門,淨土並沒有離開我們。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離開了心,又到那裡去找個淨土,去找個極樂呢?總而言之,萬德莊嚴即般若波羅蜜,圓滿次第即極樂世界。學佛就要自己創造得度之因緣,從此身、此心、此境(六根門頭)去行持。


http://www.cunde.org/ex/8/ex8_2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