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圓滿與四念處諦觀之吾見[轉]



作者:嶺國游僧
出自http://akhaldan.cn/forum/thread-196-1-1.html

零 緣起

吾,舊嶺人也。曾於數日前,與道友談及大圓滿與四念處諦觀之異同。此中有所心得,與壇主awakener先生(http://www.akhaldan.cn/forum)亦聊及,借貴地一談。吾既非入流果者,也非大圓滿證士,所談未免不足之處皆是,祈各方大德指正。是以為緣起。吾思維慢,先寫這些許,待娓娓後續。

一 生死相續與果證

或四念處諦觀,或大圓滿,二者不同,然人皆多數許之為殊勝智慧法門——所謂堪斷三有,證聖解脫之途徑。於此考察二者對「生死相續與果證」處之見解。

生死相續,是宗教之一大話題,也是人生之一大話頭。佛教認為,生死乃是輪迴相續,流轉不斷,這裡面又有各種微細的差異。

首先,對於沒有徹底獲得最終果證者,大圓滿與四念處諦觀均認為需要流轉生死。但流轉生死是否需要介質?或是說承認「中陰」?大圓滿承認中陰,四念處諦觀則不然。二者從果證上,也有不同認識。

對於大圓滿而言,內在的光明覺性是在生死相續之間一直具有的。相續者,所謂身心者也,剎那遷流,然相續不斷。尤其是心之相續,遷轉變化,故是無常法,但因為生生世世相續,其間心的"明知力用"卻又不曾間斷。此"明知力用"乃心之作用屬性,粗糙心或微細風心中皆備,縱使死亡也不失此力。而此明知心性,可與微細之風合和,如人類死亡之後轉化為細微中陰,再尋覓投胎(當然大乘佛教認為中陰的情況中有例外,如天人等之轉世乃無須中陰)。

四念處諦觀之理論於此,說人投胎無須中介。前一生之生命終結時,最後一個心識之隕沒,與接後新生命之第一個心識的生起,二者緊密無間。前一識滅是因,後一識生是果,此乃因果法則,無須中介來填充死亡與投生間這段時間。剎那於此死,剎那於彼生。

此中關鍵問題是,在最終果證之後,二者如何來認識生死相續的終結?

在大圓滿認為,此明知力用不斷,縱使生死變異,此力用之功能相續不斷,此明知力用即是心性之根本,但必須要經過上師指點,能將此明知力用本質赤裸顯現出來,此就是輪迴涅槃根本之心的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是佛性,其中具備了法報化三身。在此基礎上修行,必能了結輪迴幻覺,而一切都會消融在此本然明知覺性智慧上。那麼對於大圓滿來講,最後徹底的果證,也就是輪迴熄滅之後,此明知力用仍然不滅,成為空明不二的三身境界,相續的利益眾生。也就是大乘佛教的成佛境界。可以這樣歸納:輪迴相續中,心之明性力用永遠不磨滅,乃至成佛未有斷滅。而此不間斷之明性力用,實乃成就遍智佛果的憑依所在(大乘佛教邏輯類經典之《釋量論》論,也對「心之明性相續是眾生最終可能成佛的依據」有相關論證)。

在四念處諦觀則認為無須中介之轉世,前一世滅為因,後一世生為果,此識之規律,正如你我現在當下一念之滅,後念之起,起滅之前,因果而已,無須有一自性不變之中介延續於二者中。當然,此乃我們活著時的體驗。那麼生命死去,新生命產生,為什麼心念會延續?答案是有對「有」的貪。也就是說,對「存在」的渴望!

人們大多數不甘心自己死後就永遠消失,很多宗教都有如此情結。如果死後什麼都沒有,這對生命的存在意識是一個挑戰或打擊。這就是所謂對「有」的貪。而四念處諦觀的理論中,認為人死後是輪迴相續的,當然沒有一個靈魂或本質實體在輪迴,不過有一種對「有」的貪,則此生心識的隕沒,會依然引發下一生心識的結生。同時根據自己的業會獲得異熟果報。但對於斷一切貪的阿羅漢,雖經歷了無數轉世,但今生在獲得究竟果證之後,無貪故,則無相續。不會有新的心識在新的五蘊上流轉,則五蘊不會再相續,此生盡則進入無餘涅槃,一切都徹底止息。可以這樣歸納:輪迴相續中,因為業,心識的因果作用以及貪,導致五蘊流轉不停息,但獲得阿羅漢果證,徹底斷除三毒,則永無輪迴,更無任何相續。

作了以上比較後,可以看到對生死流轉的依據不同,對於果證的理論也不同。大圓滿與四念處諦觀之異同,也可以朗然而見,吾無意於論及誰是誰非,僅就此課題出作一比較,也許是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對你本人的價值如何,後面將談到更多問題,也將一律如此。

二 實際修持的風骨

吾簡居陋處之窮納也,所匱者更於精神糧食者尤甚!但惟有幸者,是吾見過不少當今堪稱最偉大的大德們,其心靈世界之璀璨,完全可以透知其內修之精進與成就。

例如吾嘗求學於國內外稱名之某大圓滿成就者,此老尊者全身之威儀,無有散亂放逸,時刻安住於心性,平實無華,慈悲和藹。二六時中,相續不斷,無論是在飯桌美宴之間,還是大眾聚會之中,見此老尊者,未嘗改變心性之安住,實在令人感佩!

另則,吾進謁一南傳佛教之碩德長老,與大德所共之日,絲毫未見其面目之喜憎,大德時刻默然內照,即使外出,於長廊上乃至院落之外,竟未見其作任何左顧右盼之細微動作。另外一法師大德與吾等交談時,與吾眾中一人專談,吾聆聽於席下,整個三十分鐘內,該法師未曾斜視看過吾一眼,心無散亂希冀,其威儀令人生嘆。

不知此中理趣者,僅以為上述是守戒律之律儀自制,吾認為,此見實為不全面。僅僅據吾短短之修持,也可親身體會到,若用功綿密,則當下行為自然安和穩慢。因為心之周密洞察,定慧力增生,則心無由亂取,身無由亂動。並非故作威儀狀。由此吾知——佛游四門,見沙門威儀而萌出家願,此非虛句。故此,吾對僧寶所生之信,緣於其殊勝內證。而吾見之諸大德,年月經替,用功相續,綿密精進,睹之為楷模,吾心誠服。

以上是人的風骨,來自於實際修行,吾下面要談談實際修行之風骨本身。

現在有三種情況,實際是浪費真正的大圓滿:

(1)大圓滿的收集者:對大圓滿甚好,可能是有緣分者,但不能實修,只停留在理論上。談論的多也讚歎的多,但此類不過是大圓滿的收集者,不是堪證者。也許對明覺、自性、法義等,能朗朗上口,但無謂是重複他人語句,心中沒有定解,即使有相似解,也如同暗中投石,沒有明確的方向感,疑竇重重。

(2)無德邪業者:因大圓滿有市場,故以大圓滿為謀生贏利之手段,販賣法義或是形象,而自身無修無證者。

(3)無視根基者:大圓滿須實修前行,須對佛法基礎打下堅實之地基,尤其是出離心、菩提心,但現在之人多有貪多貪快,沉迷於高大者,佛法正見未立,卻求大圓滿者,實在是盲目可憐。

大圓滿的實際修持與四念處諦觀是有共同特點的。什麼是實際修持?所謂實際修持就是長期跟隨上師聽聞竅訣導引,並長期在上師指導下,將每個次第一一修過關,得到證量。此外很難得到大圓滿之究竟成就。此乃隆欽巴強調於後學的!妄想自己搞清楚大圓滿,沒有上師的經驗導引,肯定會失敗。而四念處諦觀也是一種經驗導引。四念處諦觀不是按照書本來自修,需要獲得禪師的經驗導引。

什麼是經驗導引:
(1)按照次第來傳授教法:例如某南傳大德對吾等開示說,一次將所有證驗的標第都講述出來,是不如法的。吾從大圓滿成就者諸老大德們求學,他們也是不會一下講述所有的法要,尤其是大圓滿正行,而是一點點導引,先給予當下階段能承受的法理的那部分指示。

(2)不直接說明會有哪些體驗發生:對實際修行間的體驗、結果,不會事先直接說出,而是擠牙膏那樣等你實際修出體驗,在小參匯報或是關房指導時,師徒才討論這個發生的實際經驗到底該如何對待,是正確或錯誤,下一步怎麼辦。或是還要在該階段深入、或本身就是錯誤,要重新來修。拿一個著名大圓滿上師的話:「上師並不會給弟子一個事先的觀念,那是預設而已,上師其實是在幫助弟子,在弟子現階段實際發現到的那些東西中指出正確的。」一個例子,吾之一友,自行閱讀瑪哈希亞多的四念處諦觀指導,然後自修,結果他在閉關時匯報經驗,他講述自己感到抬腳怎樣等,這時指導法師制止了他,告訴他不是「我」感覺怎麼樣去故意作意腳的抬起,這是概唸法,實際應該是腳抬起時,被動的、客觀的、如實的發現到這一事實。

(3)要遠離假設和分別:無論是修大圓滿還是四念處諦觀,要將自己以前的閱讀、自己的成見、自己的理解,完全放下。嚴格按照方法或是竅訣來作,這樣才有進展。

(4)需要經驗匯報:每當實修的體驗有發生或是進展時,這時可能對應著相關的智品或是次第的進階,這時尤其需要有經驗的人為你指明方向。因此,閉關或實修中的經驗,需要與有經驗的老師溝通,而且要及時。

(5)以上最好要綿密的閉關實修才能獲得提高,例如四念處諦觀中,有行者很快進入觀智,這是因為其在閉關環境能用功,沒有干擾並集心力,迅速提升定力,其剎那定也許十分鐘內都不散亂,就肯定或多或少敏銳觀察到身心生滅的實相。也有人可很快感受到風大,觀察到抬腳的作意後腳突然彈上來,這種跟平常不同的經驗會令你大吃一驚,但其實這種經驗每時都發生,只不過我們無法升起慧觀以觀察到罷了。另外,一切周密的觀察、作意、風大等,其中沒有可以作主的"我"。行者通過當下觀察會實際發現這點。這智慧而不是主觀上的無我,也就是說不是來自知識與分析的關於無我的概念,而是當下直接在現量上所觀照到的。

此外,大圓滿也極強調閉關或密集綿密的實修。例如一個大圓滿尊者堪布說:「按照理論,座下保護你的證悟可提升修行,但實際上,對初業者來說,座下舉動會很大危害到證悟。所以集中於座上或閉關實修和保任才是最重要的關鍵。」除非你在上師直指時,那一剎那已成佛。否則需要真的實修,不僅如此還要格外用功,尤其座上閉關專修。閉關實修,無論是盤腿還是經行,最重要是工夫綿密,這是大圓滿與四念處諦觀所共許的。

三 所謂形而上或本體觀

關於四念處諦觀,尤其是南傳佛教的記載,佛陀對本體觀並不重視,只重視熄苦。說跟形而上沾邊的也不過是十二緣起支,也就是生命流轉的本質,乃是因緣法、緣起法,不是任何他者如上帝、靈魂等等。

至於大圓滿,則有詳細的本體觀。其中對萬物的實相叫做基,基是超越思維侷限的,超越一切邊際、對待,所以是無相的。但是基之中有力用,就像瓶中有燈光,隱而不顯;不過瓶子不是一成不變,它會破裂,那麼內在光華就洩露出來。同樣,基之中的力用在五能量的運動作用下向外顯露,這叫做基現。基現也是純淨的,如同佛土,其中有佛身、佛智。在基現外露時假如產生無明,也就是"覺性"無法自己體證自己而發生迷失,就會將外現的基現作為一種客體來緣取。實際上,基現本身即是基的一部分,或說基現的本質沒有離開基,覺性因為無明,將基現作為對象來觀察,將其"外"化,就有了能所對立而同時產生"自我"意識。這樣的自他分裂成為二元法,純粹的意識分裂是無色界,猶如二元執著加深;色法也出現了,這是色界。最終還有欲界出現。這就是三界。但當覺性對基現的光華作審查時,一剎那間覺性自攝,沒有陷入無明及對顯現的遍計,那就沒有迷失到三界的情況,所以是覺醒的,與輪迴三界相反,這就是普賢王如來。

以上是一個很簡單的大圓滿本體觀。實際上吾也難以詳細說明大圓滿本體觀,一是吾沒有真實修證,無法講清楚。二是其中詳細講恐怕要涉及密乘戒所禁止的部分,因此不細講。還要說明,這個本體觀好像是宇宙起源學說,但一些大德講,這事情其實不是發生在遙遠的過去,而發生在當下每個念頭裡。假如你是一個大圓滿竅訣的實踐者會瞭解到這點的究竟含義。

為什麼要探討本體論?我們要探討和比較大圓滿與四念處諦觀在這方面的差異,尤其回歸論。四念處諦觀有一個回歸論嗎?或是說回歸於本體、本基?可以確切的說,沒有!四念處諦觀的最終結果只有三有的斷除,導致五蘊的徹底不再流轉。那麼大圓滿與此不同的呢?大圓滿的心部在講,一切顯現都是心的遊戲幻化,界部將一切都是空性的平等莊嚴,而竅訣部講,本基、修道、道果這三者,是徹底獲得空明雙運的道光明,並收歸於本基的基光明,包括一切五大現象都收歸到本基中。

具體的說就是,一切顯現的存在原因是因為覺性為三種無明所覆的緣故,根據六道習氣的各個不同幻化而出。現而無,無而現,好似水中月,現空雙運。其'錯亂相'好似夢等八喻,當一切習氣清淨無餘後就都消融於原始本基中,而證悟遍智佛陀三身境界。所以這個存有的狀態在大圓滿中,是幻。而幻的消失是顯真,也就是幻消真顯。這個真是超越言語對待,不是常斷二邊。

由此看來,大圓滿和四念處諦觀,其基於的本體觀或緣起論以及其修道和證果是迥異的,這裡也不作是非判斷,也根本無法作出判斷,這兩個偉大的傳承各有其要解決的問題和目的,這個要視乎選擇者的個人口味了。

四 止與觀

關於大圓滿,四念處諦觀二者,吾與awakener有過詳細交流,其中涉及諸多竅訣和密法關鍵,所以不能詳細在此公開談話內容。但可以就其話題簡單探討一下。

先說常識,《清淨道論》中對止觀的業處有詳細討論,這裡吾就不複述。當然隨著緬甸盛行純觀之風的傳播,有過純觀的爭論等,但現在一般都認可瑪哈希亞多尊者的四念處諦觀方法,本人也僅就此傳統展開討論。就純觀而言,四念處諦觀中的剎那定可培養成為一種足夠觀察身心實相的定力,這種定力的增強可幫助心更敏銳的觀察,這種止觀雙運不強調事先作很多純止的練習。還有一種狀況,先修純止者,然後利用近行定的心力來進行四念處。

再者,大圓滿的止觀有些漸次導引的方式是,先修止,再修觀,大多是空性方面的。然後獲得大圓滿心性的直指。當能確認心性時,也就是日巴(Rigpa)之後需要止觀雙運,同時需要座上實修以及座下串習。這裡想探討的止觀,是獲得日巴經驗之後的止觀,而不是前者。

用南傳的觀點來看,大圓滿正行安住能否與南傳的止觀體系吻合?

首先,關於安住部分,因為大圓滿是無相的,所以不能等同於《清淨道論》傳統修止,無法與《清淨道論》對止的描述對應。因為修止需要作意以及所緣。即使修舍梵住也是對目標修中舍的心,比如因深信因果而對某人的歡樂或憂愁保持中舍,這種是有所緣的。至於相似於無所緣的如空無邊處,也要以空的作意為先導,並專注於這種業處,因此也不是大圓滿正行宣稱"離開心識造作的修"。所以與南傳比較,大圓滿的正行安住與《清淨道論》傳統修止,並不能契合,所以二者不是一樣的。

其次看大圓滿的觀,大圓滿是止觀雙運的,其中安住於無緣自性,具有止分與觀分,二者雙運,大圓滿本身又被稱作勝觀。對觀的定義,四念處諦觀與大圓滿不一樣。至於大圓滿中的自解脫,與四念處諦觀的方式是不同的,二者雖都離於概念分別的觀察當下,前者是雖對當下無舍無迎,但重平等舍,不重視觀察名色生滅等客觀現象。後者(四念處諦觀)重視對當下的客觀觀察,初期尤其注重命名稱念——為防止用功不得力,在觀察到客觀發生的事情時予以命名,如「抬、想」等。但隨著定力增長,觀智也敏銳,達到更深境界,如生滅隨觀智,因為生滅剎那特別快,心能洞悉到這種快速生滅,概唸法的命名自動被放棄(此即「所謂毗缽舍那舍」),這時就不需命名。無論命名與否,當然要客觀觀照,這與大圓滿相同,但又有差異。

大圓滿的觀以及安住乃是超越所緣,不作主客判別的,而基礎在於日巴的通透。四念處諦觀則是用直觀的客觀觀察,如實觀照當下,此二者其實不同。四念處諦觀借用不斷觀察,將洞悉名色的生滅本質,就是客觀的反映它們,這樣將達到名色的熄滅,這個是觀的結果。大圓滿不同,它不熄滅什麼,它是不拒絕顯現,但強調無動搖於日巴中,所以不作刻意的對治。當然,四念處諦觀對名色也沒有刻意對治,而是它們自己熄滅,但這熄滅帶來苦的熄滅,這和大圓滿不同。大圓滿是在日巴中使其自然解脫,生也好,滅也好,沒有二元對立。

以上止觀實修的問題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探討版本,吾將來會有詳細分析,但僅限於吾道友中有大圓滿正行傳承的人交流,不會公開。現在這個簡單討論無法真的說明問題,吾在此道歉了。

五 日巴與果智

日巴與果智,兩個都是實證範圍上的概念,也就是說,你沒有實際修證,說這兩個東西,你的心就沒有底。

日巴(Rigpa),尤其需要上師的導引與直接指示,其實在很多大圓滿實修竅訣中,有直接的直指,但實際修時還是需要過來人為你徹底分清歧途,辨別差異,抉擇實相。這不是吾的工作,因此不詳談日巴是什麼,這裡可能有日巴證悟的人,才能更清楚瞭解吾要探討的內容,吾必須尊重密乘戒律,尤其大圓滿的二十七戒。

這裡要先講"果智"。首先聲明,吾在說這個的時候心裡就沒底,因此更希望有底的人能指正。

四念處諦觀實修時,五根平衡、觀智敏銳、能清澈見到名色的生滅。如是用功加深以後,所觀到名色法之生際與住際便不再明顯,只剩下法的滅相呈現。並且,在此處,能觀心與所觀境開始成對的滅去,此即進入壞隨觀智。之後也許產生畏怖、厭倦,但這不最重要,因為這一切都必須被繼續如實觀察,而不是陷入概念分析或自許。

智觀進一步加深後,行者會進入無功用轉起的行舍智。此過程中,有證果願望的人繼續用功,名色法不斷滅去,忽然躍入與前不同的階段,就是名法和色法突然停止,其中經歷一個心剎那的道智、然後是幾個心剎那的果智,此即經驗到止息。也有行者在這之前,先是所有所觀滅去,惟存一極細微的能觀,若返觀這細微的能觀名法,此名法亦會止息。在你活者時,只要精進修持就能體驗到這個名色的滅,外在身體於此時也會突然會停止,哪怕你在行走。這個熄滅很短,你僅經驗到一剎那,但出來時會省察到跟以前不一樣,以後若再想再體驗它就會很容易拉(詳細請參閱《清淨智論》)。第一次獲得這個涅槃的體驗,會將五下分結連根拔起,稱之為初果。

日巴的狀態和四念處諦觀的"果智"的狀態,一致嗎?回答是,不同!

大圓滿強調獲得日巴的經驗,四念處諦觀內觀也鼓勵人們一定要獲得果智的經驗,但二者不是一回事。果智中名色的滅,不是說這個身體隨著果智的到來就立即沒了,而是名色法的暫時停止。這個狀態中有知覺的嗎?回答是,不會對任何法進行覺知。那麼跟熟睡有區別嗎?回答,有區別。熟睡中依然有名法,就是有分識。在果智中,一切名法都熄滅。而日巴中是有知覺嗎?回答,是,有知覺力。但不同於概念心,也不是昏睡無知,這需要在上師的竅訣裡辯明,不能詳細解釋及解釋清楚。

安住在日巴,於安住在果定中有區別嗎?回答,有區別。
安住在日巴之中,有覺察力。安住在果定之中,一切名法都暫時停止。沒有心理活動。

對初果來說,它的果定是熄滅名色的,對二、三、四果,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各個果的道智所斷的煩惱結不一樣。最終阿羅漢是徹底離貪(註:此貪是指對「存在」的貪)的,因此心力無法引生後有,而前三果則需要受後有的,例如初果要七來人天之中往返。

安住於日巴呢?基本來說,證悟日巴不能算見道,應屬於加行道。需要實際修持後才能進位為見道,有學修道,無學道證果,徹底成佛。

以上種種比較可以斷定,日巴與果智,二者性質不一樣。再次抱歉的是無法公開詳談日巴的性質,它只能在內部中探討。

六 法盡心窮與涅槃

四念處諦觀是否要將自己滅盡?這是個好玩的疑問,也是錯誤的疑問。因為根本沒有所謂不變的"自己",四念處諦觀不過是要你發現這個事實。當然,事實就是事實,無論發現與否。

大圓滿是否要賦予你永恆的生命?這也是一個好玩的疑問,更是錯誤的疑問。因為沒有永恆的"生命",大圓滿不過是帶你超越自己限定的二元區分,以及其中迷幻的錯覺,包括"永恆的生命"在內。

涅槃是什麼,涅槃是名色的滅。

有餘依涅槃是什麼,有餘依涅槃是在活者時體驗到名色的滅。
無餘依涅槃是什麼,無餘依涅槃是最終獲得阿羅漢果以後,在他或她死亡之後沒有可能再生。

法儘是什麼,法儘是大圓滿正行中,車卻的最終證悟,也就是一切法窮盡於心性。
心窮是什麼,心窮是大圓滿正行中,脫噶的最終證悟,也就是身與心之相系分離,身之幻覺消失,心收歸於法界。
法盡心窮是什麼,法盡心窮是一切二元妄相徹底消失。

涅槃之後,安立存在嗎?回答,就個人而言,她或他進入無餘依涅槃,她或他沒有任何可描述的東西存在。當然整個宇宙沒有隨之消失,但跟她或他已經無關。法盡心窮之後安立存在嗎?首先,存在的概念存在於心中,這就不是法盡心窮。但不是說有明、空、悲三身嗎?回答,三身如果有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那就不是三身,因為有概念判別是二元法,不是大圓滿。

三身會證得嗎?按照大圓滿,會證得。它就是我們心性的本質,超越存在與不存在的概唸法,絕不應該意識到有自我,有存在或是有非存在的存在。其實它不是一個超級大大的BIG自我,不過按照經典,三身會有力用。

法盡心窮和無餘依涅槃一樣嗎?吾認為可能不盡相同,因為畢竟大圓滿安立了歸於本基的概念,但又有相同的地方。例如起碼不承認"自我,自性"等。不過也不能這樣的比較,因為實際上沒有比較性,除非你至少通達其中一者。所以這比較是無效或表皮的,還是請有能力者完成吧。

七 大圓滿與四念處諦觀——結束的話

作總結的時候到了。吾覺得心裡發慌,一是:該說的沒有說透徹;二是所選題目怎麼能概括這兩個偉大的傳承呢?於是吾決定讚歎,讚歎這兩個不一樣但又各自偉大的傳承。吾不想動武器,兵者,凶也!吾最不喜歡,拿"大"乘貶低"小"乘,或是拿南傳去非議北傳和藏傳。吾以為,假如你去實修,這兩者間任何一者都能得到甜的味道。

修之味,乃是甜。如果不實修,那麼誰一方的利益你都得不到。去實修有什麼利益?對大圓滿,如果你能安住心性,那麼任何心念、情緒,好的、壞的,對你沒利益也無傷害,因此當下解脫。對於四念處諦觀,先不要說體證名色的止息,只要你如實諦觀五蘊,就能得到現法的清涼。

大圓滿和四念處諦觀的確千差萬別,但吾願能修者滅三毒苦,得真法喜。

此文授權http://www.akhaldan.cn/forum獨家刊登,感謝awakener先生的支持與探討,如有轉載者,請註明出處。

補充一句,由於吾的如許分別念,吾對大圓滿可說是不合格的,對吾的比較觀望,不能如實反映當下,吾對於四念處諦觀也是不合格的。

 

吾寫此文為了比較,也為了讚歎,更為了對此二者都有一定瞭解但存在困惑的人們有一個初步認識。吾這樣寫的話,但願引發各位對正法的信心,而不是爭論,希望以解脫和利益自他為目的來做一切事情。扎西得樂!Mett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