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南傳佛教非小乘佛教


  南傳佛教指目前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的佛教,當代著名的法師和居士有斯里蘭卡的羅睺羅長老、泰國的阿姜查尊者、緬甸的馬哈希尊者、葛印卡老師等等。在當代中國,有些人認為南傳佛教就是小乘佛教。但如果進一步地去瞭解南傳佛教,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1、從歷史來看
 
  早期佛教大致可以分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時代。在佛陀時代,並沒有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分,也沒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分起源於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的提出,當時反對的對手主要是說一切有部。而南傳佛教則主要傳承自分別說部,進一步根源自原始佛教。因此,從歷史上來看,南傳佛教的傳承與北傳佛教並沒有直接的分立。
2、關於「我空法不空」
  部派佛教時代,說一切有部認為我空法不空,所以大乘佛教就提出我空法也空的看法。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南傳佛教怎麼看呢?
  在南傳經典《法句經》裡寫道:「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在其他南傳經典裡,也有多處提到「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注意到,在「無常」,「苦」之前的主語是「諸行」,在「無我」之前的主語卻是「諸法」。因此,南傳佛教的意思很清楚,一切事物都是無我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我空與法空是相互關聯的。法是不能脫離我而言的。我空了,法自然也空了。從這個方面來理解,一些問題也可以對照融通。南傳經典裡佛陀有約「十二處」而說「一切法」。《中論》裡相關問答:「問曰。若諸法盡畢竟空無生無滅。是名諸法實相者。雲何入。答曰。滅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無我慧名為入。」後來唯識學說「一切唯識」,也有如此意旨。
  由些可見,在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已經約「十二處」,「十八界」或者「五蘊」說「無我」。而有情可以認識的「法」並不能脫離這「十二處」,「十八界」或者「五蘊」而立,因此,本來就是「諸法無我」的。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有人有「我空法不空」的誤解,因此才又有「我空法空」的說法。
3、關於「菩薩」精神
  南傳也有菩薩道。
  南傳的菩薩道與北傳的菩薩道不盡相同。南傳佛教並不強調所有弟子都走向菩薩道,因為走菩薩道的要求是很高的,得到佛陀的授記才可以成為菩薩。在南傳經典中,通常只提到兩位菩薩,一是未成正等覺前的釋迦牟尼,一是彌勒菩薩。因此,在南傳佛教看來,成為菩薩是很稀有難得的。如果「菩薩」精神專指未來一定要成為佛陀而解脫的話,那麼可以說南傳佛教並不鼓勵所有弟子都以此為目標。他們認為,佛陀的解脫與阿羅漢的解脫並沒有兩樣。
  如果「菩薩」精神指幫助他人的話,那麼南傳經典裡也有十波羅蜜的教導,這十個波羅蜜分別是:佈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耐、真實、決意、慈與舍。這十個波羅蜜也可以歸結為六波羅蜜,與北傳的六波羅(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相當。在佛陀時代,聖弟子們證道後紛紛走向傳道。在佛陀般涅槃後,聖弟子們為了正法久住開始第一次結集。在當代,南傳佛教的阿姜查、馬哈希尊者和葛印卡老師等等,他們開設的中心已經走向了全球。一切佈施法佈施為最。
4、一乘道
  南傳經典《念住經》說:「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磐。」這條路就是念住,可以分為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就著身體來觀察身體,就著感受來觀察感受,就著心來觀察心,就著法來觀察法,觀察它們的生起和消滅,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知無常,如實知見,不產生執取。在佛陀時代,很多弟子在佛陀言下就證入了聖道。
  北傳經典裡關於實修的方法,雖然宗派各不相同,術語也可能各不相同,但其目標也是指向貪嗔痴和執著的消除,也可以歸結到念住。
  比如禪宗的方法,《壇經》曰:「何名無念?無唸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唸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唸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對於淨土宗,六祖大師曰:「大眾大眾作意聽,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六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是釋迦,平直即是彌勒,人我即是須彌,邪心即是海水,煩惱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惡龍,塵勞即是魚鱉,虛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獄,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無我人,須彌自倒。除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門清淨,照破六慾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獄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六祖大師的開示,對於淨土宗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當代禪宗高僧虛雲老和尚的遺偈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還有一首遺偈是:「請各法侶,深思熟慮,生死循業,如蠶自縛;貪念不休,煩惱益苦,欲除此患,佈施為首;淨參三學,堅持四念,一旦豁然,方知露電;悟證真空,萬法一體,無生有生,是波是水。」此處的三學是戒定慧,四念是四念住。
  當代淨土宗廣欽老和尚說:「修道是為了得到解脫,不受輪迴,看能否修到五蘊皆空。修道是要去貪嗔痴,達到身口意清淨。」「行、住、坐、臥去悟,去體會這些佛道,才不會空過光陰。」「經藏全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用話說而已,是用行的,即是要修五蘊。」「西方在哪裡?在自己的心,心中無事無煩惱就是西方。」
 
  綜上,我以為,關於「南傳佛教是小乘佛教」的說法可以停止了。我們之所以會認為「南傳佛教是小乘佛教」,是因為我們沒有放下我們的成見,沒有實際地去瞭解南傳佛教,沒有實際地去閱讀南傳經典,沒有實際地去學習內觀。一旦我們放下有色眼鏡,去接觸南傳佛教,我們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http://buddha-spath.com/viewthread.php?tid=20503&extra=page%3D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