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道的忠告 堪布卡塔仁波切 開 示
耶希嘉厝喇嘛 藏譯英 【法露】雜誌整稿
我們所擁有的環境、資源以及機緣使我們有幸能聽聞修持佛法,但這並非偶然。能有此幸乃源於我們多生多劫以來所生起之對佛陀的信心及純淨的動機,它使我們生生世世能遇佛陀法教...
如同過往,現今能真正修持正法之人亦非常稀少。原因在人們過於牽絆世俗道德標準所激起之煩惱,無心向法。那些少數仍能一心向法修持之人,是因其過去世遇法之緣及其無瑕之品性。事實上,無瑕之品性確能讓你轉生於輪回之中較高層次的人天之道,但僅有善行卻無道德是無法使你轉生善道的,頂多只能讓你轉生龍王等等。沒有無瑕的道德修持是無法讓你轉生於人天之上。
因此,有如此一說:轉生人天上善道須有道德良好之因;即使因善德轉生人天,如無向法修持之心,亦無緣遇法。環視整個世界的人們,我們可見,雖然他們享有不同程度的財富,但大部份卻無心向法。其原因在他們過去累積功德時不願回向,或也無心希望于未來世再遇法教。所以大部份的人們在積善德之時忘失此重要的動機,使他們不但無心於法教,更使他們無緣遇法。
無心向法而僅將其一生耗費與煩惱於世俗事物之人們,絕無可能再轉生於人道,因為他們已放棄轉生人道所需之「因」──無瑕之品行。故能遇正法,並能「聞、思、修」者,實屬稀有。它不但源於對法教特有的修持與渴求,所處人道更是輪回各道中,可享有最佳的修行處所。
由上述之理由可知能真正修行者非常稀有。由於我們過去的修持及之在我們的純淨動機,使我們有此珍貴機緣能遇上師,修持法教。但如不善用此機緣,此緣終將散去不再回頭,因為我們已錯失今生所有之功德。我們必須把握今生于修持法教。
人道眾生與佛性
一切眾生,不分貴賤,所具之根性即為「佛性」。佛性完全無法被摧毀或被改變。它不會被用盡,亦不會被任何事物所影響。縱使一切眾生皆具此根性,但卻只有人道眾生能去除暫時玷污它的障礙而使佛性彰顯。輪回他道眾生即使非常有權勢或為其統治者,亦乏使佛性彰顯所必備之因緣。由於過去所積之功德使我們今世為人,如能善用此緣習法,將使來世比今世更好、更進步。在這一世一世不斷的進展過程,終將去除遮蔽我們根性的障礙,展現我們內在本具之佛性。
修道過程中並非如建構一棟大樓般的工程,而是逐漸覺醒我們的內在。所謂覺醒,亦非是給予你什麼,或由外去尋找什麼。它是將你的內在完全彰顯。有如是一說:
一切眾生皆是佛,短暫遮蔽不自覺;有朝一日污垢除,所展內在即是佛。
第一句中所說『一切眾生皆是佛』意指一切眾生的本質即是佛性。但這一直存在的真實本性卻被遮蔽,故第二句說『短暫遮蔽不自覺』。暫時遮蔽佛性者無他,正是貪、瞋、癡、慢、嫉;一切的業力也因此而生。最後說道:『有朝一日污垢除,所展內在即是佛。』意即這些障蔽污垢是短暫的,一旦去除,即能見到我們本具之根性。由此可知,我們並非目盲,而是被眼罩所遮。只要去除遮罩,即能清楚所見。有此認知,即能覺醒你本具完美之根性,亦毫無疑問的能去除你之所以受限的障礙,自此,你的修行將順利無礙。事實上,有時在修行的過程中喪失勇氣,感到倦怠與無望,正是來自於對自己及一切眾生本具之佛性沒有信心之故。
假如我們對自己本具之根性沒有信心,亦不相信障礙可以去除,則不論是聽聞了多麼高深的法教,學了多麼高深的法門,則都無濟於事。如同無法穿透之頑石,無論多麼高深的法教,都無法將你浸透。至此,你的修持過程不過是你所記得的一些夢中囈語,無甚意義。
一旦你不相信自己內在完美本質,即對消除障礙不具信心,亦不會將其運用在修行之道上。就如同一位病人,手中拿著處方配藥,卻不服用,病永遠也不會好。因此,對我們所學之法教,必須循序漸進的運用于修持之中。一旦能做到此,在最好的狀況下,即能今生成就。否則至少也能世世增長,因為你已經踏上進步的修行道上。道上進展有快有慢,但無疑的,你終將到達目的。
我們所擁有的修行資源以及我們的生命都是無常的。無常可分為外在與個人兩個層面。於外來說,我們所親近的法教、上師的生命都是無常,不知何時離我們而去。縱是釋尊,也早已涅盤。即使是你自己,從你有記憶以來,不是也一直不斷的改變嗎?你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何時結束,何時命終。如你能牢記於此,即不會再浪費這寶貴與有用的修行資源,而盡全力于修持之上。但此同時,也千萬不要忽略善行,更不可因其善小而不為。一粒種子可生出遍野花朵,因果正是如是運行。
積聚福德
為了能轉生人道,需在德行修持上下功夫。你也許會問,這種事不是在修道院所做的嗎?我們不過是在家俗子。其實並非如此。由於佛陀善巧方便的慈悲,為所有不同的眾生,開示了許多不同、適當的法門。對於僧眾也分成兩種: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而且也絕非只有其中一種僧眾,才有資格成覺。
一般而言,在家居士所持之基本戒律有兩種:皈依戒及優婆塞戒﹝或居士戒﹞。而優婆塞戒的持守可依情況不同,只持守其中之一、二、三、四,或者五戒﹝五戒:殺、盜、淫、妄、酒﹞全守。事實上,這些戒都不難做到。舉例來說,只要你不去殺人,就不算犯殺戒,當然,亦不可任意殘殺動物。如果你覺得持守五戒不易的話,可先持守盜戒,即不偷竊他人的物品。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你能一生持守其中一戒,即能使你的德行淨化。如果你更能以純正動機將此持戒之功德回向,將使你于未來生得遇佛法。
如能於一生中,做到一次全天二十四小時的八關齋戒,這種純淨的功德亦可以使你在來世轉生人天道上。如果你又一心向法,則將於生生世世,沐於佛法,走向解脫之道。特別是當你之所願是為了一切眾生而證佛果,這種願力以及你的菩提心都將隨日月而增長。其原因在於你的願力是為了利他,它是一切願力與功德之最。
修行的動機至為重要,而非你所修持的佛法有多少。有些人修法動機純正,有些則否,更有些人則是不瞭解其重要。無論一個人的修行是否已達證悟階段,都可以從他的修行動機看出其修行的品質與結果。同樣的,聆聽法教之後,你對法教的瞭解,以及將其運用在禪修之中時,都不可以忘記純正動機的重要。你必須從起步階段就應有此觀念,並深思此法教之真意。你修行的動機應是真誠的希望能利益一切六道輪回眾生。你不應該將他們排除在外,畢竟,你不也算是輪回眾生之一嗎?
重點在,你不可將你修行的動機定位在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病痛減輕、更為富裕等等。當然,你可以將它們包含在內,但基本上來說,你必須對你修行的動機有所認知,因為,每一位眾生都具有能使其覺醒的佛性潛能。假如你修行的理由是為了他們,這種純淨動機即被稱為──菩提心。一旦在修行的過程中產生困惑,別忘了提醒自己:「我必須精進,因為我之所做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這也是我所能從事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我必須盡己之力。」簡言之,能夠如此精進于修行的原動力,即來自於你的純淨動機,它使得你的修行更具意義。這也是我們一般所稱之的「具實之德」,或以善德為基之修行功德。
修法結束時,應將你由此獲得之身、語、意功德,以及你累世所積之功德,一起回向給輪回所有眾生。一旦你如此做之後,它其中所內涵的,可能不僅是帶給他們立即的福祉,還可能減輕或解除他們的不幸。但你的出發點應是使一切眾生走向究竟極樂──完全的覺醒,證得佛果。
修法過程有三個重點。在初始時,應以菩提心作為你修行的動機,它也被稱為具有美德的動機。第二,在修法的過程中,應時時不忘你在初始時所生起之修行動機──菩提心,它亦被稱為美德的過程。最後則是將所有修法功德回向眾生以使其覺醒,這是美德的圓滿。任何一法,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必將成為日後成覺之因。無論你所修之法多短,或其功德看似多麼的微不足道,都將帶給你不可思議的結果。由於你已將功德回向給眾生,但你自己所積之福德,不會因你已忘記,或倒頭就睡,而有所減損。即使在你許多次修法之中,僅那麼一次有此純淨的動機,都將是未來你解脫與了悟之因。甚至在你成覺之後,都會帶給眾生極大的利益。
佛行事業之所以能利益眾生,源自於其初始之動機──菩提心。一切佛行事業及成覺本身亦完全有賴於此良好動機。因此我們可以說,動機本身即是成就佛果之因。善行越大,其力量越大;即使所作之善行不足以道,但如果其動機純淨,則其力量與結果亦不可等言視之。希望你能將此列為修道之忠言,因為我所說的這些,都能實質的幫助你走向覺醒之路。佛法之甚深是無庸置疑的,但如無純淨的動機修法,則將毫無利益可言。換言之,如動機純正,則你所修之法,與所有之善德,都將甚深有力。因此,不要在你的修法過程中忘失前述三項純淨動機,它是能讓你覺醒最重要的因素。它們更是西藏薩迦、噶舉、寧瑪,以及格魯四大傳承,與所有弟子成就之所依。
有時,由於對佛法真義的誤解,以及不知如何將佛法運用在我們的修持之中,因而對修法產生暫時性的困難與退卻,而只想從中獲得現實的快樂。譬如,我們希望將修法功德回向給自己以減輕我們的痛苦,使生活更好等等。當然,法是可能使你感覺舒服一點,但那並非其重點。甚或那還是你修法的動機,你將失去佛法真正的利益。因為你的動機僅限於你自身的感受。
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一個愚昧的人,有天得到了一整棵的紫檀木樹,而且是非常稀有的蛇心紫檀木。在印度,其身價超過鑽石。他把這整根樹扛到市場上去想賣個好價錢,但是它實在太貴了,沒有人能夠買得起。其實他可以把這根樹切成幾小塊,每次賣幾塊,一樣可以賣到好價錢。但是,他看到在市場裏的人,大多想要買的是木炭。於是他突發奇想,把樹帶回去燒成木炭,並認為如此即可方便賣掉。我不知道最後他賣的成果如何?但這故事的重點則說明了,我們毋需將珍貴如紫檀木的福德,浪費在如木炭般短暫的自身利益之上。
闡述「動機」
事實上,有些修法的動機比為求得自身利益還糟糕。我就可以以我本身做一個例子。當我二十一歲時,做了一次閉關訓練。那時候,我所住的地方正因與鄰近地區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戰爭,因而失陷。晚上在修持護法瑪哈嘎拉時,我心中充滿了矛盾。我那時對瑪哈嘎拉祈請說:「幫我殺掉這些敵人,並讓他們戰敗吧!」那段時期,我都會做至這樣的祈請。但有一天,住在八邦寺,尊貴的康慈‧歐瑟──第二世蔣貢仁波切從祖普寺﹝現名楚布寺──大寶法王駐錫地﹞來看我們的閉關情形。他和我們談了很久,我先省略其中細節。但在談話結束前,他說:「我們之所以稱祂們為護法,是為了護持法教,而非保護那些邪惡或不對的事。如果你的祈請,是希望毀滅他人的愚蠢又可憎之行,他不會如此幫助你的!」
當他講完了以後,我覺得有如當頭棒喝,因為他正講到我的痛處。事後回想,我瞭解到我所犯的是一項極大的錯誤。我所修的是護法,想的卻是邪惡。我之所以提到此事,只希望能對你在修法上有所助益。在任何情況之下,當你聽到下面這句話,都是深具意義的:「持有對修法正確的認知,比修法本身更為重要,此即純正動機。有此動機,遠勝於你實際所修之法。」
大多時候,我們的修法都缺乏此最初、過程中間及修法結束時的三項正確動機。或許在修法時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想法,但大部份的時候,只是把它當作無意識的功課。換言之,你的修法也許並沒有懷著壞的動機,但卻是一種無目的的行為。這種修持,缺乏強烈的進取意識,也不知為何而修。雖然我們所修之法頗為甚深,但無正確的修法動機,則所修之法亦無甚意義。不具正確動機,或動機模糊的修法,就如同你擁有一件實物,卻視而不見,終至失去它。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像菩提心一樣善的動機,或是如傷害他人等惡的動機,我們在修法時大都缺乏。事實上,任何沒有善良動機的善行或修法,僅能投射出善行與法之外貌,那是虛幻不實的。它雖能帶給你短暫的利益與加持,但其功德是不堅實的,無法帶給你覺醒之因。
坦白說,我們大部份的修持都是如此,不好不壞,呈現中性,只要我們仍然如是而為,就不會有任何結果。也不會有什麼功德,因為我們缺乏了善德的動機。就好像一幅火焰之畫,雖然畫得非常生動,遠遠看去還真像有團火在那裏,但你卻無法感受到火的輻射熱能。同樣的,你在修法時看起來不錯,非常努力的唱誦經文,坐的姿勢也很好,但如缺乏純淨動機,將無法使你快速的覺醒,亦不可能有能力讓你利益眾生及自己。它最多也許只能藉由修法的儀式,將你的心和法有所相連。但遠比那更重要是你的修法,應由良好的動機作為導引。它應該不難做到,修法不應只是一種無意義的工作,而需具有主動與強有力的動機──菩提心。
舉例來說,假如你心懷不善想要害人,或為了在某方面超過他人而去修許多特定之法,其目的不是為了利益他人,那麼你修法修的愈多,對你的傷害也就愈大。心懷不善動機而修法,即如同拿著槍對著你的頭一樣。雖然法本身仍有其加持力,但對你而言,將不會有太多的感受。而你所修之法也由於你的不善動機,像張紙被燃燒一樣,只剩灰燼。反之,如果你心懷菩提心之動機來修同樣多的法,它不僅能夠利益眾生與你自己,並能使你未來所修之法不斷增長,終至助你覺醒。經由修法的過程而將我們的缺失拋棄、本性顯現的原因,即是我們純淨的修法動機。上面兩個例子讓我們看到,所修之法雖然相同,但不同的動機,將產生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們必須瞭解純淨動機在修法前、修法中、與修法後的重要性。在你整個的修法過程中,都應檢視你的動機。這是在修法中必須要做的事。在這個國家﹝指美國﹞裏,有許多人都希望能幫助他人,但卻不得其法。但如能將此動機運用在你的修法過程之中,那麼對於他人的利益將變得強而有力,這種利益將一直延續到輪回空盡。但如果你現在只願以你有限的「身、語」做一些事,那麼,你也將被受限於此。
一旦你的動機純淨,即使你的善行是非常輕而易舉,如拿一小塊食物給一隻動物、方便他人之所需、或者救一隻小動物等等,都將變成無量功德之源。甚至即使念誦一句簡單的「嗡 瑪 呢 悲 美 吽」六字大明咒,如其被後的動機純淨,亦複如是。因此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不論是佈施、積德、止觀禪修、或聞、思、修法教,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是否具有純淨動機。
有此一說,你固然需具有純淨動機修行,但如果你對他人因具純正動機所做之善德加以歡喜讚歎的話,那麼,你亦可得到那積德之人同樣的功德。但到底能得到多少,還是在於你在歡喜讚歎時的背後動機與誠意。
有一次,釋尊與他的扈從們在舍衛城,應國王賓畢沙拉與其皇后的邀請,在當地做結夏安居閉關﹝僧侶夏日雨季時期的閉關﹞。在這三個月期間,國王提供安居場所,並每日侍奉食物,使得釋尊與其扈從不必在此雨季時出外乞食。由於這項供養,每天午食以後,都有很多乞丐在皇宮門外等著供養吃剩的食物。其中有兩位乞丐心地完全不同,一位非常具有仁慈之心,而另一位則心中充滿邪惡。那位心地仁慈的乞丐很高興的想:「由於國王與皇后的仁慈,不但佛陀與僧眾們能得到奉養,我在這濕熱下雨的季節中,也能在宮門外享用到他們剩下的食物,真希望他們能繼續這種善行啊!」而另外一位憤世嫉俗的乞丐則想到說:「他們吃好的,而我卻吃他們不要、又差的剩飯。」
有天這兩位乞丐正好在皇宮外閒聊時談到自己的命運。那位心地善良的乞丐說:「我們的機會真是好啊!因為佛陀及他的弟子們被國王及皇后邀請來作客,使得我們每天也能吃到食物。希望他們能夠變得比現在更有權力與富裕。」另外那位乞丐聽了非常不屑,並將頭轉開說:「他們只不過是佛陀的守護人。你看他們給我們的食物多爛,連宮裏面都沒人願意吃。要是哪天我也有這種權勢的話,就會在夏天結束前,進宮去將國王與皇后兩人的頭砍掉,並將他們所有的一切都分給窮人。」在夏天結束前的一天,乞丐們一如往常去拿吃剩的食物。那位邪惡的乞丐得到一些午餐用的飲料,他喝下去以後,感到有點暈醉而倒在街上睡著了。正好一輛馬車駛過,輪子壓過他,而把他的頭碾斷。他所希望發生在國王與皇后身上的事,正好在夏天結束前發生在他自己身上。
結夏安居在夏天結束時,佛陀欲回向這一切功德給這些護持者。這時,國王摒息聆聽,等待著佛陀宣說誰的功德最大。他想著:「在這三個月,所有護持者的供養中,還有誰能比我大呢?佛陀第一個一定會提到我,然後是皇后才對。」然而當佛陀對護持者們回向功德時,第一位所提到的名字,竟然是那位誰也沒聽說過的善心乞丐。當佛陀說完以後,舍利弗轉身問佛陀說:「國王及皇后在這三個月期間對我們做了這麼多的供養與照顧,為什麼您所提到的第一個名字反而是位乞丐呢?」佛陀回答說:「因為他有最純淨的動機,因此,他的功德最大,所以我必須第一個提到他。國王固然做了最多的供養,而且對我們也非常好,但他對其所做,有一點心存傲慢。而且他也確實這樣想:『雖然國王很多,但我是佛陀的護持者,所以我才是最棒的。』」
護持法會結束後,善心乞丐也離開到他處流浪。他到了一個地方,而被當地的國王發現他躺在一顆果樹下睡著了。這位國王正好沒有子嗣繼承他的王位,因此曾經宣佈說:「誰的福德最大,就將王位傳與他。」而且也派了他的臣子們每天到全國各處去尋找,看誰具有這最大的福德。正當大家難以決定的時候,國王及他的大臣們看到這位在果樹下睡覺的乞丐。他們發現,當時太陽如何移動,而這顆果樹的枝葉,總是會轉移方向,而垂蓋在乞丐的身體上面,以作為他的庇蔭。為此之故,大臣們認為這乞丐可能是這個國家中,德行最好之人,因而將他引見國王。最後,他終於成為該國的國王,並咸為佛陀的護持者。這個故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它讓我們看到動機的力量,並在由於讚歎他人之善行,與心存不善時,所產生的現世業果。
在任何情況之下,如果你能真誠讚歎他人的美德善行,將會讓你積聚與他善行同樣的功德,甚至多過於他。反之亦然,你會嘗到同樣的惡果。因此,善惡之行是否為真或幻全賴於其背後之動機。具有善德動機之行是為真善行;不善動機之善行,看似善行,實為惡行。重點全在於動機。
2001年五月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於大寶法王南北美洲道場—紐約上州噶瑪三乘法輪寺(KTD). 寺院綱站: www . kagyu.org
耶希嘉厝喇嘛 藏譯英 【法露】雜誌整稿
我們所擁有的環境、資源以及機緣使我們有幸能聽聞修持佛法,但這並非偶然。能有此幸乃源於我們多生多劫以來所生起之對佛陀的信心及純淨的動機,它使我們生生世世能遇佛陀法教...
如同過往,現今能真正修持正法之人亦非常稀少。原因在人們過於牽絆世俗道德標準所激起之煩惱,無心向法。那些少數仍能一心向法修持之人,是因其過去世遇法之緣及其無瑕之品性。事實上,無瑕之品性確能讓你轉生於輪回之中較高層次的人天之道,但僅有善行卻無道德是無法使你轉生善道的,頂多只能讓你轉生龍王等等。沒有無瑕的道德修持是無法讓你轉生於人天之上。
因此,有如此一說:轉生人天上善道須有道德良好之因;即使因善德轉生人天,如無向法修持之心,亦無緣遇法。環視整個世界的人們,我們可見,雖然他們享有不同程度的財富,但大部份卻無心向法。其原因在他們過去累積功德時不願回向,或也無心希望于未來世再遇法教。所以大部份的人們在積善德之時忘失此重要的動機,使他們不但無心於法教,更使他們無緣遇法。
無心向法而僅將其一生耗費與煩惱於世俗事物之人們,絕無可能再轉生於人道,因為他們已放棄轉生人道所需之「因」──無瑕之品行。故能遇正法,並能「聞、思、修」者,實屬稀有。它不但源於對法教特有的修持與渴求,所處人道更是輪回各道中,可享有最佳的修行處所。
由上述之理由可知能真正修行者非常稀有。由於我們過去的修持及之在我們的純淨動機,使我們有此珍貴機緣能遇上師,修持法教。但如不善用此機緣,此緣終將散去不再回頭,因為我們已錯失今生所有之功德。我們必須把握今生于修持法教。
人道眾生與佛性
一切眾生,不分貴賤,所具之根性即為「佛性」。佛性完全無法被摧毀或被改變。它不會被用盡,亦不會被任何事物所影響。縱使一切眾生皆具此根性,但卻只有人道眾生能去除暫時玷污它的障礙而使佛性彰顯。輪回他道眾生即使非常有權勢或為其統治者,亦乏使佛性彰顯所必備之因緣。由於過去所積之功德使我們今世為人,如能善用此緣習法,將使來世比今世更好、更進步。在這一世一世不斷的進展過程,終將去除遮蔽我們根性的障礙,展現我們內在本具之佛性。
修道過程中並非如建構一棟大樓般的工程,而是逐漸覺醒我們的內在。所謂覺醒,亦非是給予你什麼,或由外去尋找什麼。它是將你的內在完全彰顯。有如是一說:
一切眾生皆是佛,短暫遮蔽不自覺;有朝一日污垢除,所展內在即是佛。
第一句中所說『一切眾生皆是佛』意指一切眾生的本質即是佛性。但這一直存在的真實本性卻被遮蔽,故第二句說『短暫遮蔽不自覺』。暫時遮蔽佛性者無他,正是貪、瞋、癡、慢、嫉;一切的業力也因此而生。最後說道:『有朝一日污垢除,所展內在即是佛。』意即這些障蔽污垢是短暫的,一旦去除,即能見到我們本具之根性。由此可知,我們並非目盲,而是被眼罩所遮。只要去除遮罩,即能清楚所見。有此認知,即能覺醒你本具完美之根性,亦毫無疑問的能去除你之所以受限的障礙,自此,你的修行將順利無礙。事實上,有時在修行的過程中喪失勇氣,感到倦怠與無望,正是來自於對自己及一切眾生本具之佛性沒有信心之故。
假如我們對自己本具之根性沒有信心,亦不相信障礙可以去除,則不論是聽聞了多麼高深的法教,學了多麼高深的法門,則都無濟於事。如同無法穿透之頑石,無論多麼高深的法教,都無法將你浸透。至此,你的修持過程不過是你所記得的一些夢中囈語,無甚意義。
一旦你不相信自己內在完美本質,即對消除障礙不具信心,亦不會將其運用在修行之道上。就如同一位病人,手中拿著處方配藥,卻不服用,病永遠也不會好。因此,對我們所學之法教,必須循序漸進的運用于修持之中。一旦能做到此,在最好的狀況下,即能今生成就。否則至少也能世世增長,因為你已經踏上進步的修行道上。道上進展有快有慢,但無疑的,你終將到達目的。
我們所擁有的修行資源以及我們的生命都是無常的。無常可分為外在與個人兩個層面。於外來說,我們所親近的法教、上師的生命都是無常,不知何時離我們而去。縱是釋尊,也早已涅盤。即使是你自己,從你有記憶以來,不是也一直不斷的改變嗎?你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何時結束,何時命終。如你能牢記於此,即不會再浪費這寶貴與有用的修行資源,而盡全力于修持之上。但此同時,也千萬不要忽略善行,更不可因其善小而不為。一粒種子可生出遍野花朵,因果正是如是運行。
積聚福德
為了能轉生人道,需在德行修持上下功夫。你也許會問,這種事不是在修道院所做的嗎?我們不過是在家俗子。其實並非如此。由於佛陀善巧方便的慈悲,為所有不同的眾生,開示了許多不同、適當的法門。對於僧眾也分成兩種: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而且也絕非只有其中一種僧眾,才有資格成覺。
一般而言,在家居士所持之基本戒律有兩種:皈依戒及優婆塞戒﹝或居士戒﹞。而優婆塞戒的持守可依情況不同,只持守其中之一、二、三、四,或者五戒﹝五戒:殺、盜、淫、妄、酒﹞全守。事實上,這些戒都不難做到。舉例來說,只要你不去殺人,就不算犯殺戒,當然,亦不可任意殘殺動物。如果你覺得持守五戒不易的話,可先持守盜戒,即不偷竊他人的物品。在任何情況之下,只要你能一生持守其中一戒,即能使你的德行淨化。如果你更能以純正動機將此持戒之功德回向,將使你于未來生得遇佛法。
如能於一生中,做到一次全天二十四小時的八關齋戒,這種純淨的功德亦可以使你在來世轉生人天道上。如果你又一心向法,則將於生生世世,沐於佛法,走向解脫之道。特別是當你之所願是為了一切眾生而證佛果,這種願力以及你的菩提心都將隨日月而增長。其原因在於你的願力是為了利他,它是一切願力與功德之最。
修行的動機至為重要,而非你所修持的佛法有多少。有些人修法動機純正,有些則否,更有些人則是不瞭解其重要。無論一個人的修行是否已達證悟階段,都可以從他的修行動機看出其修行的品質與結果。同樣的,聆聽法教之後,你對法教的瞭解,以及將其運用在禪修之中時,都不可以忘記純正動機的重要。你必須從起步階段就應有此觀念,並深思此法教之真意。你修行的動機應是真誠的希望能利益一切六道輪回眾生。你不應該將他們排除在外,畢竟,你不也算是輪回眾生之一嗎?
重點在,你不可將你修行的動機定位在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病痛減輕、更為富裕等等。當然,你可以將它們包含在內,但基本上來說,你必須對你修行的動機有所認知,因為,每一位眾生都具有能使其覺醒的佛性潛能。假如你修行的理由是為了他們,這種純淨動機即被稱為──菩提心。一旦在修行的過程中產生困惑,別忘了提醒自己:「我必須精進,因為我之所做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這也是我所能從事最重要的工作。因此我必須盡己之力。」簡言之,能夠如此精進于修行的原動力,即來自於你的純淨動機,它使得你的修行更具意義。這也是我們一般所稱之的「具實之德」,或以善德為基之修行功德。
修法結束時,應將你由此獲得之身、語、意功德,以及你累世所積之功德,一起回向給輪回所有眾生。一旦你如此做之後,它其中所內涵的,可能不僅是帶給他們立即的福祉,還可能減輕或解除他們的不幸。但你的出發點應是使一切眾生走向究竟極樂──完全的覺醒,證得佛果。
修法過程有三個重點。在初始時,應以菩提心作為你修行的動機,它也被稱為具有美德的動機。第二,在修法的過程中,應時時不忘你在初始時所生起之修行動機──菩提心,它亦被稱為美德的過程。最後則是將所有修法功德回向眾生以使其覺醒,這是美德的圓滿。任何一法,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必將成為日後成覺之因。無論你所修之法多短,或其功德看似多麼的微不足道,都將帶給你不可思議的結果。由於你已將功德回向給眾生,但你自己所積之福德,不會因你已忘記,或倒頭就睡,而有所減損。即使在你許多次修法之中,僅那麼一次有此純淨的動機,都將是未來你解脫與了悟之因。甚至在你成覺之後,都會帶給眾生極大的利益。
佛行事業之所以能利益眾生,源自於其初始之動機──菩提心。一切佛行事業及成覺本身亦完全有賴於此良好動機。因此我們可以說,動機本身即是成就佛果之因。善行越大,其力量越大;即使所作之善行不足以道,但如果其動機純淨,則其力量與結果亦不可等言視之。希望你能將此列為修道之忠言,因為我所說的這些,都能實質的幫助你走向覺醒之路。佛法之甚深是無庸置疑的,但如無純淨的動機修法,則將毫無利益可言。換言之,如動機純正,則你所修之法,與所有之善德,都將甚深有力。因此,不要在你的修法過程中忘失前述三項純淨動機,它是能讓你覺醒最重要的因素。它們更是西藏薩迦、噶舉、寧瑪,以及格魯四大傳承,與所有弟子成就之所依。
有時,由於對佛法真義的誤解,以及不知如何將佛法運用在我們的修持之中,因而對修法產生暫時性的困難與退卻,而只想從中獲得現實的快樂。譬如,我們希望將修法功德回向給自己以減輕我們的痛苦,使生活更好等等。當然,法是可能使你感覺舒服一點,但那並非其重點。甚或那還是你修法的動機,你將失去佛法真正的利益。因為你的動機僅限於你自身的感受。
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一個愚昧的人,有天得到了一整棵的紫檀木樹,而且是非常稀有的蛇心紫檀木。在印度,其身價超過鑽石。他把這整根樹扛到市場上去想賣個好價錢,但是它實在太貴了,沒有人能夠買得起。其實他可以把這根樹切成幾小塊,每次賣幾塊,一樣可以賣到好價錢。但是,他看到在市場裏的人,大多想要買的是木炭。於是他突發奇想,把樹帶回去燒成木炭,並認為如此即可方便賣掉。我不知道最後他賣的成果如何?但這故事的重點則說明了,我們毋需將珍貴如紫檀木的福德,浪費在如木炭般短暫的自身利益之上。
闡述「動機」
事實上,有些修法的動機比為求得自身利益還糟糕。我就可以以我本身做一個例子。當我二十一歲時,做了一次閉關訓練。那時候,我所住的地方正因與鄰近地區發生了一場小規模的戰爭,因而失陷。晚上在修持護法瑪哈嘎拉時,我心中充滿了矛盾。我那時對瑪哈嘎拉祈請說:「幫我殺掉這些敵人,並讓他們戰敗吧!」那段時期,我都會做至這樣的祈請。但有一天,住在八邦寺,尊貴的康慈‧歐瑟──第二世蔣貢仁波切從祖普寺﹝現名楚布寺──大寶法王駐錫地﹞來看我們的閉關情形。他和我們談了很久,我先省略其中細節。但在談話結束前,他說:「我們之所以稱祂們為護法,是為了護持法教,而非保護那些邪惡或不對的事。如果你的祈請,是希望毀滅他人的愚蠢又可憎之行,他不會如此幫助你的!」
當他講完了以後,我覺得有如當頭棒喝,因為他正講到我的痛處。事後回想,我瞭解到我所犯的是一項極大的錯誤。我所修的是護法,想的卻是邪惡。我之所以提到此事,只希望能對你在修法上有所助益。在任何情況之下,當你聽到下面這句話,都是深具意義的:「持有對修法正確的認知,比修法本身更為重要,此即純正動機。有此動機,遠勝於你實際所修之法。」
大多時候,我們的修法都缺乏此最初、過程中間及修法結束時的三項正確動機。或許在修法時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想法,但大部份的時候,只是把它當作無意識的功課。換言之,你的修法也許並沒有懷著壞的動機,但卻是一種無目的的行為。這種修持,缺乏強烈的進取意識,也不知為何而修。雖然我們所修之法頗為甚深,但無正確的修法動機,則所修之法亦無甚意義。不具正確動機,或動機模糊的修法,就如同你擁有一件實物,卻視而不見,終至失去它。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像菩提心一樣善的動機,或是如傷害他人等惡的動機,我們在修法時大都缺乏。事實上,任何沒有善良動機的善行或修法,僅能投射出善行與法之外貌,那是虛幻不實的。它雖能帶給你短暫的利益與加持,但其功德是不堅實的,無法帶給你覺醒之因。
坦白說,我們大部份的修持都是如此,不好不壞,呈現中性,只要我們仍然如是而為,就不會有任何結果。也不會有什麼功德,因為我們缺乏了善德的動機。就好像一幅火焰之畫,雖然畫得非常生動,遠遠看去還真像有團火在那裏,但你卻無法感受到火的輻射熱能。同樣的,你在修法時看起來不錯,非常努力的唱誦經文,坐的姿勢也很好,但如缺乏純淨動機,將無法使你快速的覺醒,亦不可能有能力讓你利益眾生及自己。它最多也許只能藉由修法的儀式,將你的心和法有所相連。但遠比那更重要是你的修法,應由良好的動機作為導引。它應該不難做到,修法不應只是一種無意義的工作,而需具有主動與強有力的動機──菩提心。
舉例來說,假如你心懷不善想要害人,或為了在某方面超過他人而去修許多特定之法,其目的不是為了利益他人,那麼你修法修的愈多,對你的傷害也就愈大。心懷不善動機而修法,即如同拿著槍對著你的頭一樣。雖然法本身仍有其加持力,但對你而言,將不會有太多的感受。而你所修之法也由於你的不善動機,像張紙被燃燒一樣,只剩灰燼。反之,如果你心懷菩提心之動機來修同樣多的法,它不僅能夠利益眾生與你自己,並能使你未來所修之法不斷增長,終至助你覺醒。經由修法的過程而將我們的缺失拋棄、本性顯現的原因,即是我們純淨的修法動機。上面兩個例子讓我們看到,所修之法雖然相同,但不同的動機,將產生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們必須瞭解純淨動機在修法前、修法中、與修法後的重要性。在你整個的修法過程中,都應檢視你的動機。這是在修法中必須要做的事。在這個國家﹝指美國﹞裏,有許多人都希望能幫助他人,但卻不得其法。但如能將此動機運用在你的修法過程之中,那麼對於他人的利益將變得強而有力,這種利益將一直延續到輪回空盡。但如果你現在只願以你有限的「身、語」做一些事,那麼,你也將被受限於此。
一旦你的動機純淨,即使你的善行是非常輕而易舉,如拿一小塊食物給一隻動物、方便他人之所需、或者救一隻小動物等等,都將變成無量功德之源。甚至即使念誦一句簡單的「嗡 瑪 呢 悲 美 吽」六字大明咒,如其被後的動機純淨,亦複如是。因此在我們的修行過程中,不論是佈施、積德、止觀禪修、或聞、思、修法教,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是否具有純淨動機。
有此一說,你固然需具有純淨動機修行,但如果你對他人因具純正動機所做之善德加以歡喜讚歎的話,那麼,你亦可得到那積德之人同樣的功德。但到底能得到多少,還是在於你在歡喜讚歎時的背後動機與誠意。
有一次,釋尊與他的扈從們在舍衛城,應國王賓畢沙拉與其皇后的邀請,在當地做結夏安居閉關﹝僧侶夏日雨季時期的閉關﹞。在這三個月期間,國王提供安居場所,並每日侍奉食物,使得釋尊與其扈從不必在此雨季時出外乞食。由於這項供養,每天午食以後,都有很多乞丐在皇宮門外等著供養吃剩的食物。其中有兩位乞丐心地完全不同,一位非常具有仁慈之心,而另一位則心中充滿邪惡。那位心地仁慈的乞丐很高興的想:「由於國王與皇后的仁慈,不但佛陀與僧眾們能得到奉養,我在這濕熱下雨的季節中,也能在宮門外享用到他們剩下的食物,真希望他們能繼續這種善行啊!」而另外一位憤世嫉俗的乞丐則想到說:「他們吃好的,而我卻吃他們不要、又差的剩飯。」
有天這兩位乞丐正好在皇宮外閒聊時談到自己的命運。那位心地善良的乞丐說:「我們的機會真是好啊!因為佛陀及他的弟子們被國王及皇后邀請來作客,使得我們每天也能吃到食物。希望他們能夠變得比現在更有權力與富裕。」另外那位乞丐聽了非常不屑,並將頭轉開說:「他們只不過是佛陀的守護人。你看他們給我們的食物多爛,連宮裏面都沒人願意吃。要是哪天我也有這種權勢的話,就會在夏天結束前,進宮去將國王與皇后兩人的頭砍掉,並將他們所有的一切都分給窮人。」在夏天結束前的一天,乞丐們一如往常去拿吃剩的食物。那位邪惡的乞丐得到一些午餐用的飲料,他喝下去以後,感到有點暈醉而倒在街上睡著了。正好一輛馬車駛過,輪子壓過他,而把他的頭碾斷。他所希望發生在國王與皇后身上的事,正好在夏天結束前發生在他自己身上。
結夏安居在夏天結束時,佛陀欲回向這一切功德給這些護持者。這時,國王摒息聆聽,等待著佛陀宣說誰的功德最大。他想著:「在這三個月,所有護持者的供養中,還有誰能比我大呢?佛陀第一個一定會提到我,然後是皇后才對。」然而當佛陀對護持者們回向功德時,第一位所提到的名字,竟然是那位誰也沒聽說過的善心乞丐。當佛陀說完以後,舍利弗轉身問佛陀說:「國王及皇后在這三個月期間對我們做了這麼多的供養與照顧,為什麼您所提到的第一個名字反而是位乞丐呢?」佛陀回答說:「因為他有最純淨的動機,因此,他的功德最大,所以我必須第一個提到他。國王固然做了最多的供養,而且對我們也非常好,但他對其所做,有一點心存傲慢。而且他也確實這樣想:『雖然國王很多,但我是佛陀的護持者,所以我才是最棒的。』」
護持法會結束後,善心乞丐也離開到他處流浪。他到了一個地方,而被當地的國王發現他躺在一顆果樹下睡著了。這位國王正好沒有子嗣繼承他的王位,因此曾經宣佈說:「誰的福德最大,就將王位傳與他。」而且也派了他的臣子們每天到全國各處去尋找,看誰具有這最大的福德。正當大家難以決定的時候,國王及他的大臣們看到這位在果樹下睡覺的乞丐。他們發現,當時太陽如何移動,而這顆果樹的枝葉,總是會轉移方向,而垂蓋在乞丐的身體上面,以作為他的庇蔭。為此之故,大臣們認為這乞丐可能是這個國家中,德行最好之人,因而將他引見國王。最後,他終於成為該國的國王,並咸為佛陀的護持者。這個故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它讓我們看到動機的力量,並在由於讚歎他人之善行,與心存不善時,所產生的現世業果。
在任何情況之下,如果你能真誠讚歎他人的美德善行,將會讓你積聚與他善行同樣的功德,甚至多過於他。反之亦然,你會嘗到同樣的惡果。因此,善惡之行是否為真或幻全賴於其背後之動機。具有善德動機之行是為真善行;不善動機之善行,看似善行,實為惡行。重點全在於動機。
2001年五月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於大寶法王南北美洲道場—紐約上州噶瑪三乘法輪寺(KTD). 寺院綱站: www . kagyu.org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