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名君子湛然身


文殊摩詰撰


  富人有富人的煩惱,貧人有貧人的唏噓感嘆。金錢的確對我們重要,要向前走,很多東西需要金錢,但自我學佛以來,我由始至今都仍然保持一個不變的信念,就是「君子憂道不憂貧」,只要努力修行,佛菩薩一定會眷顧我們的生活;這個信念很多時候由自己身上及別的修行者身上可得到明證,但是話雖這樣說,我們今天仍要為柴米奔波。可是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一個為修行的人若要轉生在娑婆世界,假如他的道行可自主的話,他第一選擇的生存環境就是令他最快覺醒修行的地方。故而這些行者不一定會投生在富貴之家,因為物質富有容易令人忘失迷醉,毀去多生修為;但是本師的道行當然可以生在帝皇之家,因為老師要示現一個「舍」字。記得順治皇帝曾經說過:「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皇家。」「黃金白玉非為貴,為有袈裟披最難。」


  說來容易做時難,我們只管批評富貴人的不是,生活奢靡、揮金如土,若我們真的有日能得到物質富貴,富者多財帛、貴者名譽高,我們那時的定力又如何?今日的保證,很多時候只會換來明朝的嘆喟。


  佛陀是宇宙中最富有的人,祂又何嘗擁有很多財寶?佛陀時代修行的清苦,大家今日只能在書中意會。我們彼此都有入胎之迷,障隔了前生的宿命智慧;相對於佛陀時代的今天,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奢侈的享樂,這樣難道我們現在就不是處身在富貴之中嗎?想一想,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修行。


  本師時代的修行人很知足,他們明白得來不易的道理,有施主佈施的一天就有東西吃,有很多時候是空砵而回;看看太陽已過日中,已不是進食的時候,故此這一天便只有刻苦地餓著肚子繼續修行。但是佛陀的弟子雖然捱餓,心中卻快樂無比,更感慚愧是自己福力不夠,得不到施捨,故此更努力精進懺悔。


  我們現在一開水喉(水龍頭)就有水喝,淨水器、濾水離子機甚麼都有,佛弟子以前要往遠處取水返回精舍,不是時時有水喝,他們不浪費水源,反之我們嫌棄水不新鮮就倒掉了不喝。


  油燈的光明當然不及電燈,但為何我們讀經的修行卻比古代差了很多?「一分一毫當思來處不易,寸絲寸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現在正不斷享受著眾生的恩惠,想想自己的修為,再能消盡自己的多少福德呢?!我們負出的多還是別人?自己得的多還是失的多?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以上的兩句說話,並非叫人計較得失,這是苦心的說話,我們只為四恩猶未報,又何能說到口念拯濟三途苦呢?!


  其實我們現在已經是很富有,因為佛法難求,現在我們已得到了,就算用數不盡的黃金,亦難買佛法修為者的一分福氣。「只要我們知足,我們就是富有。」這句說話含有很高深的哲理,希望大家能細心體會。


  佛陀進入甚深禪觀,照見六道眾生皆是一個大苦聚,所以以人道為本設教,有教無類。佛陀深知貧賤人的痛癢,故而接受他們的供養,賜與他們福報,好讓貧賤者能福報增上,修行佛法以得解脫。


  又如大迦葉波尊者是一位大苦修者,他亦深深體會貧者的痛苦。貧窮若已無立錐之地,更生於四種姓的首陀羅(賤民),受人百般輕賤,真是生不如死,相信這些內心的苦痛我們今天卻未曾領受過。大迦葉波尊者專意去度化貧賤之眾生,一位大乘羅漢(悲心廣大)赤足走入各種貧民窟中,接受被人輕賤眾生的一瓢水、一撮飯,以顯示平等的道理,佛陀老師所教的祂已做到。說到大迦葉波尊者,這使我想起當今的兩位聖者,一位是虛雲禪師,另一位是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


  虛雲禪師身披斗蓬,霜白的眉毛及長鬚,閉目入定的法相,道力隱隱從相中透出,一派迦葉尊者的大乘風範,令人望而生敬。虛雲尊者曾經開示《首楞嚴經》真是本師的正脈教誨,勉勵要護持發揚,勿使《首楞嚴經》提早受魔羅破壞而消失人世間。


  至於德蕾莎修女,看到她彷彿見到了觀世音菩薩及大迦葉波尊者。她是苦修的聖者,甘於貧賤,雙腳走在最卑下的地方,為苦難的眾生服務。她是諾貝爾獎的得主,一切名利皆有,但她視如虛幻,只為苦難者奉獻了她一生的寶貴青春。她臉上所透出的皺紋及風霜,就是一切功德的所在。她雖然今生處身在天主教中,但她的精神是佛陀的精神,從她身上我領略到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說的「卑下心」、「平等心」、「無為心」、「大慈悲心」。德蕾莎修女今生來行菩薩道,使她修證的果位更高。


  當今世界,秉承佛陀本師遺教、身有佛陀願力加持,轉生於五濁惡世行菩薩乘的弟子粗略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來救苦救難的(如開辦安老院、醫院、殘障復健院等等);另一類是專門來續佛慧命、使佛法能薪火相傳無盡,來擊大法鼓、樹大法幢的。


  當日佛陀的養母大愛道比丘尼,親身手縫製一件金縷衣服供養呈獻佛陀,佛陀為使養母能得到更大的福報,故而使她取衣去供養僧眾。但在僧團中無人敢領受,後來彌勒菩薩接受了著在身上;大迦葉波尊者的正身正捧著金縷衣服,在雞足山等候彌勒如來的降生。


  是故在修行來說,只要我們立定了腳跟,為眾生做事,一切生活上的風吹雨打亦影響不了。有錢又要修行、無錢又要修行;有苦又要修行、有樂又要修行:有病亦要修行、無病更要修行:群體亦要修行、獨自亦要修行;此時此地要修行、某時某地亦要修行。就算我們修行與否,世界一樣地在變化推遷,生命如日出日落地流逝,每日人生人死;但有一樣不變的,就是我們的一顆常住真心,隨緣不變。能夠隨緣不變,就有心能轉物的功夫,如此所有自己身邊碰到的一切人與事,也相應地得到自在。


  每個人父母所生之業報身已是痛苦,但觀見身邊的芸芸眾生更盈苦痛,差不多每個都是心靈貧窮的人。自己欲脫貧窮,此心人皆有之,唯獨眾生不得其法而謀富貴,招致身心皆損。我們既知富貴之道,此時此景若不作施惠於眾生,便難報佛陀教化之恩矣!



http://www.wenshumj.org/dali165-01/2006/1202/22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