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音圓光流長\首愚法師 開示


顛撲不破


自古以來的聖人,不論是出世的,抑或入世的,他們的言論訴之於文字的,稱之為「經」。經,歷久彌新,不受時空的限囿,其道理往往被後人做為修道處世的準則,它與隨時在變易的現象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為現象可以被後面所發生的事情所推翻,但經典卻是顛撲不破、推翻不了、永恆不易的真理。


經,就空間而言,有所謂「經緯」、「經綸」;就時間而言,有所謂「經年」、「經久」,故它是貫穿時空,橫跨宇宙的。我們修行用功也要把時、空串聯在一起,不因外在的現象變化而使內心有所更易,行住坐臥舉手投足皆能做到唸唸分明,了了常知,這就是「動中行禪」的道理了。



如珠走盤


修持准提法門,觀想LA字,也可以使整個儀軌前後相通,左右逢源,故LA字可說「如珠走盤、處處皆圓」,不論念那句咒語,還是做什麼觀想,都離不開此法則。


LA字代表真空,也表徵妙有;持咒真空,也是妙有,觀想亦復如是。要把念頭延續起來,就要把握這個法則,乃至空間的展現,也離不開它。換句話說,它能把時、空都融化掉。LA字的光明,輕輕一帶,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自性的光明,朗朗然然即從此清淨常住真心流露出來了。


LA字的光明,坦照在我們的色身,它就成為透明琉璃體;投射到我們的心窩,內空心中,它就是心月輪觀,這不就是串聯在一起了嗎?前後並沒有斷裂呀!斷裂了的,是你的分別心,則那還有什麼「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區別呢?當然,這只是「理」上的明了,最主要的,是我們要以實際的修證透入自己的身心,使二者融合為一。



光音同源


「心月輪」是無上密法,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它是我們身心的關鍵,一切音聲的發源地,自性光明的綻放處——光音同源、六根齊攝、所有法門的總本源。從心月輪觀展現無盡法寶,外面的雨聲,聽進了你的心月輪,你不住它,則雨聲與你何干?有是妙有,空是真空,它並未障礙你的身心。


所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雨聲、風聲、聲聲入耳,消融於心月輪中,變作了清淨美妙的梵音,融入於你的心光,光音交融,匯成一片。這時候,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心光無量」的境界。則讚歎聲,譭謗聲、男聲、女聲、鳥聲、蟲聲……一切皆消融於無盡法界了,又何來喜?何來憂?



導航的燈塔


凡夫眾生總是漂泊在茫茫苦海中載浮載沉,找不到一個可以攀靠的東西,更甭說避風躲雨的船舶了。「佛法」,這一條安穩、壯大的法船,讓我們得以無畏無懼的依止,但有時候,我們也會因找不到導航的燈塔而感到失措。


准提神咒有如那條法船,它乘載著我們歸返故鄉,心月輪觀好比那盞導航的燈塔,引導著我們找到回家的路,使我們在前往覺岸的途中,不致迷失方向,這是心月輪觀的可貴之處。因為法船隻能讓你免於沉淪,但是倘若有一陣無明海浪波濤洶湧襲來時,你還是難免會受到捶心的衝擊。


LA字,透明琉璃體,與心月輪,這三者相得益彰,輾轉增上,便是一系列非常殊勝的導航系統。有了他們的指引,菩提道上,不僅得以豁免迷途的憂惑,更可以給你提供一個非常安穩的保障,讓你走得更順暢。



攝心在定


打坐到某時候,會感覺氣脈慢慢發動起來,這種現象往往隨著各人業力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不管在怎麼樣的情況下,各位要懂得隨時提起正念,千萬不要下意識隨著它飄蕩逐流,否則就容易走岔路了。


如何提起正念呢?若是打佛七,就以唸佛為主,修准提法當然以持咒為主,配合觀想(明點或心月輪),把佛號、咒語唸得清清楚楚,攝心在定。若是能再配合作不淨觀、白骨觀就更殊妙了。觀想自己的五臟六腑都爛掉了,肌肉神經都沒有了,還有什麼可動的呢?


靠得住的,只有你的念頭。念正,就靠著正念去往生;念惡,就跟著惡念去墮落。所謂「客塵煩惱」,林林總總的煩惱塵勞都是客人,唯有「心」才是你的主人。曉得身體總有一天會壞掉,那時就得搬家了——身非我有,一口氣不來,動的氣脈神經還有用嗎?毫不相幹了。



繫心一緣


靜坐參禪,離不開「止觀」二字。止,即停止。那麼,如何讓我們妄想紛飛的雜念止住呢?你止不住它,它就來困擾你。要止住這些妄想雜念,有各種不同的方法,稱之為「方便隨緣止」。即以另一個心念來統攝集中那些亂七八糟的念頭,亦即所謂「繫心一緣」。


懂得修習佛法,就要隨時為自己的妄想雜念踩剎車,不讓它繼續蔓延滋生。准提法門一開始就教我們觀想LA字,LA字雖然只是簡單的畫面,但其功效卻不可思議。只要我們肯去想像它、惦記它,它就會讓我們停止妄想,清淨心念。再者,當我們六神無主的時候,只須輕輕一帶,不用費盡全神去想像,馬上就能讓你沉穩下來了。


LA字隱隱約約,若有若無,俟念頭收攝之後,更進一步起觀,從繫心一緣走上更寬闊的道路。因為「止」得太久而不起觀,從繫心一緣走上更寬闊的道路。因為「止」得太久而不起觀,容易變成「頑定」。所以接著要觀想LA字放光遍照,如此,身心才產生神采活力。


觀想LA字放光明,不僅可以清淨法界,更可以做為你隨身攜帶的護身法寶,保護自己、幫助別人。譬如我們現在佛堂修法,觀想LA字籠罩,效果就不可思議了,隨著你心力的展現與擴大,整個虛空遍滿光明,超越日月,含蓋乾坤,直至最後,連LA字也消融掉,身心界也消融掉,進入到無相光明之中,即常寂光淨土了,那不就是你的常住真心嗎?故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



色心不二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所展露出來的現象,就是色法。然而,「色不異空」,包括我們持誦准提神咒,金剛唸誦,也不例外。因為「色法」離不開「心法」。


就我們凡夫的「覺知」而言,「色不異空」,似乎是不成立的。譬如在打坐中,坐得很舒服,這是樂的覺受;坐得全身酸脹麻痛,這是苦的覺受,既然有樂、有苦,當然空不掉了。


一般人很在乎好與壞,要把它拿掉簡直不可能。明明曉得這些是幻化的,可是仍然很在意,而這一在意,心意識就被拉跑了。苟能不為迷惑,即心能轉物了。


《六祖壇經》告訴我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又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可見真正禪坐(定)的功夫境界豈可等閒視之?《維摩詰經》說得更透徹了「心能轉物,等同如來。」不僅在打坐修法中要遠離一切善惡的念頭,即使平常日用、言行舉止也不可為外境所動搖呢!否則,你就只好繼續隨業流轉,永遠在生滅中輪迴不已了。


色身是我們業識的呈現,幾乎可說「色心不二」,色身也是我們的果報體,業力的成績單。想要改善它,可從修白骨觀、不淨觀來破除對色身的執著下手;也可以從安般法門調氣下手來轉化脈相;准提法門金剛唸誦、心月輪觀,則可說是「色、心」同時調理、並行轉化。


我們色身的障礙太多了,業氣也非常濁重。所以有人唸誦會口乾舌燥,胸口悶痛。其實,縱使你不念,也一樣會疼痛。唸誦,等於在加速全身氣息通暢,隨著精進的程度,日久功深而更鬆放。



七菩提分


大家參加共修,一方面在功夫上歷練,一方面使理念上更清晰。對自己修法的途徑更肯定,道心必然更堅固。修行要準備長期作戰,看準目標,具足信心,驀直精進,而其重點即在從四正勤七覺支之中懂得隨時用功,自我策勵。


四正勤即「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七覺支則是三十七道品裡的一部分,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覺分,是五根(指眼、耳、鼻、舌、身。或曰:信、進、念、定、慧,此五法是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


茲簡釋如次:


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揀擇法的真偽。


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善菩提分:即以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


五、念菩提分:即刻觀念正法,而念定慧等持。


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七、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解行兼備


我們娑婆世界當然還是要以音聲為入道的方便門,講經說法要靠音聲,法會更靠音聲,一切都在音聲中,故能把准提神咒唸得順暢流利,功德自在其中。


唸誦與全身五臟六腑都有關係,如果業氣重,唸誦的過程難免會有許多障礙,身體上的毛病也會不斷蜂湧出來。咒語從生疏到純熟,大概沒有五年、十年的功夫是不足夠的。有很多密宗的上師,他們的金剛唸誦唸得很流暢,感動力量也很強,都是經過千錘百煉來的。


功夫的層次非常紮實,見地可以靈活應用、融會貫通,但功夫卻唯有老實修行,別無善巧。二者倘能合而為一,解行兼備,進步當必加快速。



願生淨土


基本上,能親近善知識,知見就不會偏差了,正知正見是因,生淨土是果。當然,沒有正知見,則縱使種善因亦難生淨土,可見發正願之重要。


譬如一個人發願發大財,卻又不肯努力,這種願力,就有問題了。我們想發願往生淨土,倘若沒有佛法的正知見,也沒有善知識的引導,這個願豈不變成空願?故發願,首先要願遇善知識,願有同參道友提攜,其次,願有正知正見,願生生世世生長在能學佛的地方。


願力比什麼都重要,萬般帶不走,唯有願與業隨身。有正知正見,當下即淨土了,心中少煩惱,則縱使身在穢土之中,也會變成淨土。一般民間宗教並沒有正知正見,乃至很多初入佛門的人,也都還在神道思想中,譬如對於一尊破損的佛像,你該如何處置呢?有些人著相了,不敢燒,不敢埋。這時候,你可以虔誦《金剛經》,再把他做適當處理。心中無罣礙就沒事了。



四無量心


金剛唸誦唸得上路,上下嘴唇久久動一次,就可說已經懂得唸誦訣竅了。俟功夫更臻純熟,必然唸得輕鬆自在,毫不費力,愈念氣愈沉,各位宜好好體會,實地去驗證。


在唱誦的過程中,你不妨觀照自己的內心,我是以那一種心在修法呢?倘若掉舉散亂,茫無頭緒,就要懂得及時返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知妄即覺,覺之則離。


如果你我發了菩提心,在修法當中,唸唸都想給眾生安樂,那就是與慈心相應;若自己的身心苦苦惱惱的,身體也不健康,唱誦出來的音聲悲悲切切的,就與悲心相應;有些定境出現時,唸誦出來的音聲就與喜心相應;甚至若與般若相應的,即與舍心相應。


在座若有聽過南師唱誦或錄音帶的,必然有所感受。南師唱誦的音調,通常都充滿了喜悅,可說與喜心相應,從喜中顯得非常空靈,給人喜舍的解脫感。故從音聲也可得知自己修行的層次境界。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恰恰與禪定的次第相互契合。譬如到了初禪是離生喜樂,此時唸咒必然產生歡喜心;二禪是定生喜樂,三禪是離喜妙樂;到四禪之後,舍念清淨即與「舍無量」相應了。



解開結使


不論是祈求自己減少煩惱,抑或祝福他人福壽安康,乃至一切眾生解除痛苦,只要能與慈心相應,與悲心相應就很難得了。至於「喜捨」兩個境界則不到某個程度的火候是難以成辦的。


大部分的人打起坐來,能展現出歡喜心的,著實太少了。能唸到喜心展露,色身的痛苦必然已減輕到相當的地步,心中貪瞋痴慢疑等等的結使也已經鬆放了不少。否則都在「陰境」中,連所念的咒語都在生滅中輪迴。


唸咒語要能唸到法喜,才能從生滅中慢慢體會到不生不滅。這時候就與喜舍心相應了。能愈念愈喜悅,愈解脫,這就有點道理了。則久而久之,不但能契入音聲海,也可以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了。


一般人唸咒,總是在散亂中唸誦,唸得莫名其妙,連祈求都不懂,能知道祈求已經不錯了,至少他已經曉得人生痛苦、生命無常,希望能早日脫離苦海,再從音聲中生起悲切的心情,一步步深入,把自己的結使一層層解開。



非汝而誰


整個學佛的大目標在「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有智慧的人,必然會想去尋找生命的根本。生命無常,國土危脆,我們的色身乃四大假合,當一口氣不來時,四大分散,頭、骨、肌肉還給地大;血液、汗、唾還給水大;熱能、體溫還給火大;呼吸來往還給風大。全部還光之後,有個東西還不掉——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這個東西,靈明不昧,朗然常照,那也是我們把五臟六腑都觀空之後所呈現出來的境界——有人說是「真如」;有人說是「常寂光」;也有人說是「實相般若」;禪宗說「這個」甚至畫個圓圈來表達。但儘管名相各異,它,總離不開我們的「心」。



六種心


憑「心」而論,古德把「心」歸類為六種:


1.肉團心:是指我們的色身那個有血、有肉、製造血液、維持生命的器官。


2.集起心:指第八阿賴耶識,能集諸種子,生起各種諸法現象的心。


3.思量心:指第七末那識的俱生我執心。


4.緣慮心:即慮知心、了別心、依情境而生別的心,喜怒哀樂的心。


5.堅實心:即不生不滅的心,自性清淨心,明心見性所要明的心。


6.積聚精要心:即正知正覺的心。


那麼,你以為上述那個靈明不昧的心又屬於那一種呢?「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不論是那一種心,都是文字上的表徵罷了。因為「心」,遍一切處,無所不在,故大慧宗杲禪師云:「心華髮明,照十方剎,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亦誠如《金剛經》講的道理:所謂心,即非心,是名為心。如此說來,你又到那裡去找心呢?



立定目標


上面說過,修學佛法,成佛是個長遠的大目標,大解脫需要靠大智慧。目前,我們能把握到的,是先把觀念弄清楚,找一個能讓自己心定的方法。


袁了凡居士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雲谷禪師要他多念准提神咒,配合日行一善,最後終於使他的命運整個改變過來了。唸咒,可以讓人心定,尤其准提神咒,乃真言之母,神咒之王,威力廣大無邊,盡心虔誦,凡有所求,無不稱遂;行善,可以開闊心量,廣結善緣,培養福報,令生歡喜心。雖與真正大解脫的安樂,尚差八萬四千里,但修行是盡未來際的,我們不能好高騖遠呀!



福至心靈


古德云:「此身若無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這句話並非在讓我們洩氣,這是屬於慧根方面的,我們懂得學佛修法,這是善根,能得到大解脫就是慧根了。慧根是從大福德、智慧因緣中來,也不一定要看很多佛經。像六祖惠能大師,一字不識,卻能大徹大悟,便是他多生累世福慧熏陶的展現,這是慧根。


慧根也是從福報中來,所謂「福至心靈」,功德做多了,心胸很開朗,道理也聽懂了。鈍根的人,想得到,做不來,看得破,忍不過;利根的人看得破,也忍得過,想得到也做得來。我們凡夫心有千千結,習氣太重了,道理是一回事,實際做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才需要戒律來規範;由擇善固執一步一步慢慢爬。


唸咒語是在培福,日行一善則在讓自己心境明朗,善緣廣佈。唸咒是屬於定力方面的修證功夫,所以須要窮一生之努力,精進行持,才能得到善果。


見地是屬智慧方面的,須要逐步去薰習,學道不畏僧祗遠,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至於大徹大悟則不假造作,俟時節因緣成熟,自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絲毫勉強不得。佛法講的是因果,不是不報,時刻未到,大家宜自勉之。



三身圓滿


有一們道友問到「觀想心月輪與觀想准提佛母有什麼不同?」茲在此作答:觀想心月輪或佛母都是方便安立的。真正能把准提佛母觀想起來,需要理到、事到;也就是要理入、行入。通常我們縱能觀想起他的影像,頂多也只與「定」相應而已。


實際上,准提佛母的整個造型,頭戴五佛冠——毗盧帽,毗盧遮那佛代表法身佛。而五方佛——東方藥師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佛、中央毗盧遮那佛——也代表十方三世一切佛,其中道理、意境非常深奧。


十八隻手象徵各種功德,代表佛的十八不共法,這是表徵准提佛母的功德,其畫像也是准提佛母的化身佛,變表徵法報化三身的圓滿相。



止觀雙運


心月輪觀則要我們自己去體會什麼是法身佛?法身無相,其中的道理就要由你的智慧去判定了。禪宗以畫「○」來代表自性光明,我們觀想心月輪,用它來讓自己繫心一緣,進一步與定相應,這就是「方便隨緣止」。


接著,就要「止上起觀」。當妄想停止時,不再有亂七八槽的念頭產生了,這時候,心中靈明朗然,光明從點而面,從面而到達無量無邊,妄想,執著隨之消融於無形,這便是「止觀雙運」的效果。止是定,觀是慧,由此而直接契入心的本源,融入無盡法界之中,亦即我們自性的本體之中。


「心月輪觀」直接讓我們見到法身慧命——般若琉璃體。這是一種下手方便,俟到達圓滿次第時——我即虛空、虛空即我,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一切現觀莊嚴,何需頭上安頭,再觀個什麼境界呢?


http://www.cunde.org/ex/8/ex8_2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