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提心與脈、氣、明點




  發菩提心與人體的脈、氣、明點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使脈開發,氣調和,明點增長和昇華。

  發菩提心與脈的關係較為密切者,可見於願菩提心和三摩地菩提心。修願菩提而發大願的人,其脈自易開張,發心愈大,脈愈易開。蓋佛家認為,十方法界,皆在一心,而心境配脈,發願無我利他,心地寬坦,脈自柔順調和;心地清淨,脈亦清淨;心直則脈直;心無私見執著,脈必鬆解。密宗又以佛菩薩及眾生配脈,如上為菩薩脈,下為眾生脈;以五方佛配五輪;以八大菩薩配心間八脈等等。發願菩提心的人,觀想諸佛菩薩及將功德回向眾生,亦是導向各脈輪,不僅能開發中脈,而且能通各微細脈。又修三摩地菩提心的人,必修五相成身觀,前三相為通達束心、修菩提心及證金剛心,即能使脈開放,故能現起金剛身;大小諸脈都開放了,才能現起如來身,得證佛身圓滿。

  菩提心與氣的密切關係,亦可從行菩提心得到證明。行菩提心對每一願望的實行,完全建立在氣上,能使氣調柔。修菩提心者實際上是以氣來聯絡眾生,故用氣收濁世的眾生業氣,化成清淨光明,入自己心間,把噁心打碎,使氣化成智慧氣放出,到眾生心間,使開智慧而證菩提。行者能在菩提心上使五大氣化成智慧氣,出生一切功德現行,與眾生周遍結緣。

  發菩提心可使體內明點自然增長,修「貢達」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都有這樣的作用。明是智慧義,點是精華義。明是五智的產品,點是五大的精華。勝義菩提心只能增長菩提心內的智慧部分,「貢達」菩提心則能使五大、五智等分增長,達到空樂等分。但發菩提心在增長明點方面受到年齡的限制,須趁早在年輕時修持,二十歲左右為最好。

觀出三脈五輪 

  觀想出三脈五輪,是修持氣入中脈的必要條件。藏密認為,人體有72,000脈道,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左、右三條脈,又以中脈為最重要;人體有七個或更多的脈輪,由中脈旁開橫脈構成,凡修二灌氣功,只觀頂、喉、心、臍四輪便足夠;但若修四喜四空,則須運用第五之密輪;若修頗瓦開頂法及拳法等,則會運用七輪或更多的輪。

  行者修持引氣進入中脈,必須對中脈的觀修有所瞭解,拙撰《藏宗大手印探奧》、《藏密脈、氣、明點觀修》二書中,對中脈觀修有詳細的論述,可以參閱,這裡再擇要而言之。

  無上瑜伽修法自始至終不離中脈,一切重要密法如大圓滿心髓、大手印法等,即是中脈之法;一切中觀正見之法,不偏於有,不落於空,中道不立,亦均屬中脈之法。觀修中脈,有如下特點:

  一、中脈位於人體前後左右四方的中央。

  雖然它是從頭頂一直線到生殖器尖端,但觀想時只觀想中脈的末端到密輪為止,而不觀到寶珠頭。中脈在密輪在左右脈會合,成形。這樣,中脈的位置不在前,便區別於道家的任脈;不在後,區別於道家的督脈;不在左,區別於左脈;不在右,區別於右脈;不在左右之中央,區別於生理學家的脊柱;不在前後之中央,區別於道家的黃道;不在脊柱內,區別於印度教的婆羅門瑜伽。

  二、中脈的色相,為淡藍色。左脈為白色,右脈為紅色。

  三脈直立且緊貼。中脈有四相:(一)直,像芭蕉的樹幹;(二)內部紅潤如鮮血一樣;(三)純淨,像燭焰一樣透明;(四)像蓮花瓣一樣非常柔軟而有彈性。中脈從七輪的中心貫穿而過,下起杵輪,上止肉髻輪,中間普通五輪,皆以中脈為中心。

  三、中脈

  行者心住正見及安於空性時,中脈自現,非由造作而得,非尺度可量;觀想時可大可小,或細如馬尾或吸管,或粗如麥稈或手臂,或等如身體大小,或如虛空,或遍法界,乃至完成法身。

  至於頂、喉、心、臍、密五輪的觀修,雖然這些輪都是由左右二脈交纏中脈形成的脈結,但在觀想時,可觀想脈結之支脈纏而形成的脈結,但在觀想時,可觀想脈結之支脈均由中脈發出,形如輪輻、傘骨,左右二脈則是直線而下,不作左右交纏五輪之狀,如此可減輕五輪的系纏,對於開發五輪不致增加障礙。

  觀想由中脈發出的支脈形成五輪的脈瓣,就像傘骨由傘桿發出一樣。頂輪有32片脈瓣,每片都是白色,就像張開的雨傘的傘骨一樣向下彎曲,脈輪中心呈三角形;喉輪有16片脈瓣,每片紅色,像張開的雨傘的傘骨一樣向上彎,脈輪中心的呈環形;心輪有8片脈瓣,每片白色,臍輪有64片脈瓣,每片紅色,像張開的雨傘的傘骨向上彎,脈輪中心呈三角形;密輪有32片脈瓣,紅色,中心為三角形,像傘骨向上彎。行者還須觀想在每個輪的中心,在中脈裡面,都有一個小液泡,就像一個小氣泡。這個小氣泡就是引氣進入中脈所要穿透的入口。

  行者必須把中脈及左右二脈如何和中脈在密輪相接,把五輪的脈瓣及其中心的小液泡都觀想清楚,並通過觀想將各脈輪、脈瓣所有可能產生的毛病如萎縮、結團、陰塞等,加以調柔、疏通和矯正,為引氣進入中脈做好準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