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人要明心見性 , 花開見佛。( 開悟成佛 ) 


必須依靠善知識的教導 ; 猶如一粒種子 , 必須依賴陽光、水、養份 , 才能成長茁壯。因此 , 上求佛道的行者 , 善知識即是菩提道上的明燈。


法華文句云 :


聞名為知 , 見形為識 , 是人益我菩提之道 , 名為善知識。


法華經妙莊嚴王品云 :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 所謂化導令得見佛 ,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言 :


善知識者是全梵行 , 由此便能遠離惡知識 , 不造諸惡 , 常修眾善 , 純一清白 , 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 , 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 , 故名為全梵行。


止觀云:                                                                                                           


1. 外護善知識 : 令我不怖畏 , 得安穩修道。


2. 同行善知識 : 與我同道 , 得互相切磋策發。


3. 教授善知識 : 宣傳聖言訓誡我 , 令去惡者。


華嚴經云 : 十種善知識


1. 令住於菩提心之善知識。  


2. 令生善根之善知識


3. 令行諸波羅蜜之善知識。


4. 令解脫一切法之善知識。


5. 令成熟一切眾生之善知識。


6. 令得決定辯才之善知識。


7. 令不著一切世間之善知識。


8. 令於一切劫修行無厭倦之善知識。


9. 令安住於普賢行之善知識。


10 . 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識。


華嚴經云 : 善知識須具備十德


1. 能趣向一切智門 , 令我得入真實道故。


2. 能趣向一切智乘 , 令我得盡如來地故。


3. 能趣向一切智船 , 令我得盡智寶洲故。


4. 能趣向一切智炬 , 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5. 能趣向一切智道 , 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6. 能趣向一切智燈 , 令我得見夷險道故。


7. 能趣向一切智橋 , 令我得度險惡處故。


8. 能趣向一切智蓋 , 令我得生大慈涼故。


9. 能趣向一切智眼 , 令我得見法性之門故。


10. 能趣向一切智潮 , 令我得滿足大悲之水故。


沒有善知識容易犯錯而步入歧途 , 往往自以為方向正確 , 其實走錯方向也不知道 , 修行人走錯而重新再出發都是不正確的。


由於身處於五濁惡世 ( 眾生、見、煩惱、命、劫 )  必遭障礙 , 因為五毒 ( 貪、瞋、痴、慢、疑 ) 的生起而障礙內在覺悟智慧 , 諸多惡緣 , 善知識能教導及加持遠離 , 就算鈍根人有了善知識之教導 , 亦能開悟 , 解脫輪迴。


; 善知識依緣而現 , 可分為四種 :


1. 初機眾生的善知識。


2. 登地菩薩的善知識。


3. 化身佛的善知識。


4. 報身佛的善知識。


化身與報身佛的善知識 , 都是圓滿究竟的佛果 , 境界很高 , 一般凡夫很難依止。


想修行求法的對象 , 對初機眾生這類的人 , 善知識是極須具有助益 , 也就是 「初機眾生的善知識 」是必要的。


當我們無法了解從佛菩薩那兒領受教法時 ( 初學 ) , 善知識可以提供很大的助力 , 因此眾生對「初機眾生的善知識」所領受的力量最大 , 其恩德也最大。


「初機眾生的善知識」必須具備的條件 :


1. 修習大乘佛法 , 具是一位大乘行者。


2. 對於各種法門十分精通。


3. 具足圓滿無漏的菩薩。


4. 具有菩提心 , 願利益一切眾生。


能具備此四個條件的善知識是非常困難的 , 無論你多聰明 , 多有錢有勢力 , 甚至於博學多聞都沒有用的 , 必須常常虔誠的發願 , 祈求能遇到一位能諸法圓滿的善知識。


假若你已經遇到了這樣的善知識 , 就應該以下列方法來承事 :


1. 供養 : 以四事供養 ( 衣、食、臥具、醫藥 ) , 祈求善知識引導你走向覺悟之境 , 但千萬不可抱著傲慢 , 自大或想跟別人比較的心態來供養。絕對要恭敬、謙卑 , 為求開悟成佛而供養。


2. 遵從 : 無論善知識要你做什麼事 , 都要遵從 , 決不可猶豫或懷疑 ; 不管他教你那種法門 , 你都應該豪無疑慮的去受持 , 因為只有善知識才能完全知道什麼適合你。就算要你去從事世俗的事 , 你亦應該無疑無慮的遵從。


3. 堅定 : 和善知識之間的關係要保持堅定 , 不可反覆無常 , 對於善知識的教導要全心奉行 , 「開示」要加以深思 , 體會 ! 堅定自己對善知識的信心 , 即使生死存亡或各種利害關係情形之下 , 也不可放棄 。要和善知識及其教法保持堅強不變的關係。


以上就是「依止善知識」的正確方式。


其實很多「初機眾生的善知識」事實上都是佛菩薩的化現 , 其行持皆依佛法的「智慧與慈悲」而引導眾生 , 但身為弟子 , 若不懂如何依止、承事 , 那也就無法有任何發展 , ( 內在 )


有些人遇到了善知識 , 一開始都十分恭敬 , 也具有信心 , 但時間一久 , 信心與虔誠便開始動搖 , 產生疑惑 , 不再有信心 , 因此便去找另一位善知識。結果 , 從很多善知識領受一大堆教法 , 但一點成就也沒有 ,或許對佛法產生質疑 , 認為佛法並沒有力量。


雖然獲得很多教法 , 卻沒有開悟 , 其真正原因是


由於他並未正確地依止 , 承事善知識 , 反而產生疑慮而不堅定 , 不誠懇 , 和不信賴 , 使他無法在修行上有所進展。


最後以


當今世人所理解之「佛法即是世間法」剖析示知 :


從世間法看佛法必須要有「智慧」


以佛法對待世間法必須要「慈悲」


莫管別人不如法 , 只怕自己破「知見」!!


悲心深運深責己 , 笑臉迎人如敬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