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道不等於「證」道


 


    雖然經常誦唸經文, 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 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經文背誦雖不多, 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 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嫻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 他教導眾多比丘, 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 另一位比丘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 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 這兩位比丘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



    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他問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自己卻不親自修行。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



    佛陀因此贊歎阿羅漢比丘,而對熟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卻沒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佛陀向他們解釋說:
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所以說,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



    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瞋、癡,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密勒日巴尊者對希哇俄行者說:「如果對於佛法不能生起由衷的信仰,僅『知』道一些道理,是沒有用處的!因為這樣就很難不為八風所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以學佛,第一要深信因果,那些對因果報應都不相信的人,嘴裏雖然談論些與聖理二量相合的空性,可是實際上也不過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甚麼真實的價值!



    因為空性這件事,非常微妙!難解難信。如果對空性能生起決定的信解,那便一定可體會到空性並不離開因果,即因果而顯空性。因此對因果的取捨和去惡行善,一定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為謹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惡,這是學佛最要緊的事。



    我最初並不懂得空性,但是對於因果卻有堅定的信心;知道自己作了大惡業,將來會墮惡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對上師的虔誠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進,都自然而然的辦到了。你們也應該同我一樣,獨自住在山中修持金剛乘。如果能這樣做,我保證你們一定能夠解脫成就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