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再比喻說,十方諸佛,悲愍憐惜眾生,


像慈母想念兒女,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若為人兒女者,棄父母不顧,浪遊他方,


慈母雖日思夜念,又有什麼作用呢?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倘若兒女思念母親,也像慈母憶念子女一樣,


舐犢情深,別說今生,縱使經歷多劫,也不會失散分離。



以慈母喻佛­ ,子女喻眾生,佛是眾生大慈悲父,


超過世間父母千萬億倍,常憐念眾生,


眾生常不領情,不肯念佛,故不相見。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假若眾生心,能真切的憶佛、念佛,


或現前今生,或臨終,或將來必定可以見佛,親近佛。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離佛不遠,就靠憶佛念佛,不必借用他法,


自然破迷啟悟,心開見佛。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又比喻說,好像香店作香賣香的地方,進入其間,


久受熏習,自然身有香氣,


常憶佛念佛,以佛之法身香、智慧香莊嚴我們身心,


便可轉凡成聖,這就叫作「香光莊嚴」。


香光莊嚴就是念佛法門的名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