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方法的練習中,則著重止觀的訓練,強調放下萬緣,不做分別、不做比較的絕觀法門,

最後乃至連方法也要放下,連「捨」也要捨,循序漸進地依照禪修者不同的身心狀況,

給予不同的知見和方法的引導,幫助眾生斷除煩惱。知見與實證並重,

是禪法對現代人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禪修必須經過定的過程,但卻不以定為目標,而是以定為進入禪境的手段。

所以修定不修禪易落入與外道相通的四禪八定;修禪不修定,則進入禪境的可能極為渺茫。

因此禪修重視般若空慧的開展,而不在於禪定境界的成就。

 

雖重視慧悟,也未曾輕忽禪定基礎,只是兩者之間有層次之別。首先以定(止)為基礎入門;

然後藉境鍊心,讓心雖止而更超越統一心,這才是真正開展出智慧的活潑大用。

禪定是用以轉化身心,參禪則以般若空慧的開啟為目的。

 

大乘禪法「理以頓悟,事以漸修」的基本立場,所以仍須於悟後漸修。

因為,禪雖為頓悟法門,但是頓悟所悟的,並不是究竟成佛的佛,

而是眾生的佛性與佛因的開展,所以頓悟後仍須漸修。

因此,對悟前的漸修與悟後的修行同樣重視。

 

重視心的覺察與觀照,在基礎上,則從數息、隨息、念佛持咒等方法入手,

幫助禪眾將心念從散亂心的收攝,進而達到集中心、統一心的階段。

而欲突破統一心達到無我的狀態時,則主要運用臨濟宗的話頭禪,

以及曹洞宗的默照禪,進入般若空慧相應的第一義諦。

 

 

肯定眾生皆有成佛的如來藏,以強化眾生實踐禪修的信念;

一方面提倡《華嚴經》「初發心便成正覺」的思想,

而這也就是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成立可能。

 

禪法不是避居山林的修行,而是讓人離開禪堂之後,

還能時時在生活中運用的實用法門。以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為著眼,

以動中的安定、靜中的清明為原則,來協助眾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

開啟無我的智慧、平等的慈悲,乃至獲得究竟無礙的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