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陰                     (初譯稿)


  • 本文係譯自甘珠爾仁波切所著「稀有功德寶藏」之英譯本Treasury of Precious Qualities──蓮源編譯群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英譯。



四中陰


「中陰」一詞意為「在二者之間」,亦即中間狀態。


一個生命的流程包含四個主要的中間狀態:


「自然生處中陰」:從出生開始起,持續到死亡為止。


「痛苦臨死中陰」:整個死亡過程──從無法逆轉的死因發生開始起,至呼出最後一口氣為止。


當中,五種風息(氣、能量)逐漸消失,與其相關的五種元素(五大)也消融入基礎自性──死亡之際所顯的光明中。之後,身、心分離,接著現起的則是「法性中陰」。


若亡者的神識未能認知「法性中陰」所顯境相的本質,在這些境相消退之後開始現起的即是「投生中陰」。


這時,五大的五種風息會自愚癡的遍行氣再次出現,並與意識結合而生起「意生身」。生前固有的業習和執著也會再度現起。亡者的神識必須經歷「投生中陰」的種種恐怖境相,直至再度投生轉世(亦即入胎受孕)為止。


投生中陰具有「六種不確定性」之徵象


1.      所在地的不確定性


在中陰境界中,意生身的行動是通行無阻、全然任意的。


2.      安住處的不確定性


在中陰境界中,意生身會遍尋各處以求庇護──於塔中、寺廟裡、橋樑下,但卻沒有能力安住於一處。


3.      行為的不確定性


意生身只具有暫時的特性,他們的活動是難以預料的。


4.      食物的不確定性


雖然意生身能感知不同種類的食物──好的、壞的,六道眾生所攝之食。但他們卻沒有能力攝取那些食物,除非是有人特別為了他們而供養、迴向的食物。


事實上,他們能汲取的,只有經火燃燒食物以為供養()而有的氣味。


(譯註:焦煙供()──一般而言,煙供和焦煙供皆是眾生可以攝受之食。只是針對中陰眾生而言,大多是做焦煙供──明就仁波切解義。)


因此,當舉行七日一回的度亡法儀(作七)時,行法者以清淨的態度、堅定的專注而多次迴向食物的供養,是十分重要的。


5.      同伴的不確定性


意生身只有短暫相逢的同伴而沒有固定的友伴。


6.      心識狀態的不確定性


意生身的心緒總是不斷地變化著。他們時而歡喜,時而為痛苦所淹沒。


他們行無足印,身無投影。


「投生中陰」的六種不確定性便是這樣生起的──短暫而瞬變。


中陰身為恐懼、饑渴、疲憊所折磨,並且東飄西盪一如風中的羽毛。


由於他們沒有氣脈結構,活動的風息便失控地流竄著。他們的意識也沒有能力控制自身的意識活動,就像是騎上了野馬一般。


他們沒有菩提心(bodhichitta)的內在日、月,因此不能感知外在的日、月。


(譯註:他們沒有粗顯的紅、白菩提,因而不能感知外在的日月。但不能說他們沒有紅白菩提因為眾生皆具如來藏,故而皆具微細的紅、白菩提──明就仁波切解義。)


他們能看到只有五種微細風息的光輝,猶如黎明一般的微光。


在如黎明晦光的中陰灰朦中,亡者為食肉鬼、猛獸等噉肉族類所追逐──其實,那些只是亡者自心業習的化現而已。


此外,他們會遭到狂飆、暴風雨、暴風雪的襲擊,而感到完全身陷其中。


中陰身也會生起幻覺──他們的親友正以甜美、深情的話語召喚他們。然而,當他們一趨近時,那些親友的影象立即轉變成狂噉的精怪和致命的幽靈。他們因而心生恐懼,便四處覓尋可以躲藏的地方。


中陰身的心識是極為敏銳的,因此他們的感知也相對地更為強猛、劇烈。然而,他們出脫無路,無處可去,無朋無伴,也無安棲處。


由此可以想見,那些從未修持佛法的人所承受的痛苦。至於那些已修持佛法和已累積福德資糧的人,他們就沒有什麼好畏懼的。他們不論走到哪兒,都會有支援,也會有和善的友伴相隨──只會有善順的境相顯現。


在中陰境界中,亡者會聽到四種駭人的聲音──四種風息的展現。


當地大的能量再度湧現時,會有如山崩裂的轟鳴聲。當火大的能量再度湧現時,會有如森林燃燒的聲響。當水大的能量再度湧現時,會有如狂暴海洋的衝撞聲。當風大的能量再度湧現時,會有如疾勁強風的尖銳聲──一如劫盡之時的風一般。


(譯註:整個世間的壞滅,一開始會有大火燃燒(太陽熾熱而燒壞世間),之後則有大風吹滅世間──明就仁波切解義。)


中陰身於是崩潰,在飽受驚嚇之餘,他們不時覓尋著可以供他們藏身的安穩處所。


再者,不論他們生前曾犯下何種惡業,例如:殺生奪命等,都會在中陰境界中顯現為形象。因此,他們會被追趕、創傷和錘擊。而他們生前幫助過的人,則會在中陰境界中化現出來支援、保護他們。


此外,還會出現三個駭人的大斷崖──實則為貪、瞋、癡的化現。但中陰身會畏懼墜入那灰白、殷紅和黑色的斷崖中。


如何助益中陰身之神識


在中陰的第一週期間,亡者生前的業習會是十分顯著的。因此,即時為亡者行善和舉行適當的「作七」法儀,是相當重要的。若法儀是以清晰的觀想、無散亂的專注而適當地行持時,亡者的覺受將會是清明而善順的。他們就容易安住於一處。但若行法者的心是散亂的,法儀的行持是不清淨的,那麼亡者就會變得心煩意亂。不久之後,當他們的恐懼升高之時,他們將無法制止自己四處遊移。


中陰口訣教授中說道:「若一位慈悲的上師為其具守三昧耶的弟子,以清明的專注行持此深奧的法儀,則亡者(在中陰時的亡者是善於納受、易受影響的)將能得到善順的支撐、擁有清明的意識,便能藉由上師對心性的指引而入達覺證。此即不共、速捷的金剛密乘道。」


復次,中陰口訣教授中也說道:「若上師給予即使微渺如亡故多時的亡者的一片遺骨灌頂,或是宣亡者之名並念誦陀羅尼(dharanis)和密咒(mantras),亡者的神識便得以淨除業障而超脫惡道。」


若上師為亡者行持法儀、清淨祈願──


藉由上師圓滿的態度(attitude)之力;


藉由法界之力(法界雖不具絕對的實體,卻能成就一切。)


藉由佛陀的慈悲力和法身的加持力(法身──不離於亡者和每一有情眾生的自性。)


最後,藉由圓滿迴向功德、祈願之力;


──中陰身將能免於承受宿業全然成熟的果報。那些業行會被上師的法行所遮覆而減輕。因此,即使原本會投生惡趣的亡者,也會被引導至善道。一如:旅者可能會因友人的忠告而改變其走向。


在七週(四十九日)的中陰期間,每隔七日,亡者就會再次經歷死亡時的痛苦。


(譯註:這是說中陰身會昏厥或再死亡──個人自心的顯相如是。但此一說法也並非絕對的,有些經典有此說法,有些經典則未作此說──明就仁波切解義。)


度亡法儀將能使他們免於此種經歷。若行法者的觀想是清明的,態度是清淨的,亡者便能受益。反之,則會受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