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說法與聞法之規矩


前面說過,在說入正題前,我們必須先演說造論者之權威性、所說之法本身之特點及說法與聞法規矩。前二者已說過,現在說聽法及說法規矩。大家不可輕視這部份。如果說法者及聽法者不依規矩而作,大家便不能得到最佳利益。所以這規矩十分重要。


聽法及說法規矩分三部份來講,它們是:


(1)    聽法之規矩;


(2)    說法之規矩;


(3)    聽、聞雙方於法會後之規矩。


現在先說聽法之規矩。


 


聽法之規矩


我們分三部份來講聽法之規矩,一為思維聞法的利益;二為對法及法師尊敬;三為聞法的正確方法。


現在先講第一部分:


思維聞法之利益


為什麼要思維聞法之利益呢?這是因為我們必須預先培養出聽法的欲望及歡喜心,否則便不利於吸收與學習。


聞法有四種利益:


(1)    透過聽聞,我們便明白佛法。每多了一分聽聞,便會少了一分愚癡;


(2)    明白了佛法,便懂得持戒止惡,所以便能遮止惡業;


(3)    懂了修定後,我們便不被無意義之瑣事分散心思;


(4)    懂了佛法後,我們最終便能成就佛境。


所以,聽聞佛法便如除暗之明燈,又如永不會失去的財富。在聽聞佛法後,我們每當面臨人生抉擇時,便知道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所以聽聞可說是我們的指路良友。在危難時及臨死時,我們的親友都幫不上忙,只有聽聞過的佛法能派上用場,故此,聽聞亦可說是不離不棄的親友。


我們必須在每次聞法前思維一下以上這些聽聞的好處,才能培養出聽法之最佳狀態。


 


對法及法師尊敬


對所說之法,聽者必須尊敬。對說法者,我們應視如佛陀般恭敬、遠離不敬說法者的過失。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在說法前,佛陀親手鋪設法座,以示對所說之法的尊重。由此可知,連說法者本人也須對其所說之法尊敬,何況聽法者呢!


對說法之師,我們必須視其為佛而恭敬。這是本師釋迦牟尼時代開始的傳統,亦是成就之方法,並非西藏人自己發明的個人崇拜主義。有關敬師的教法,衲慢一點會提及,現在暫且不說。


 


聞法之正確方法


聽法雖有前面說過的各種利益,但這些利益必須經正確地聞法方能獲取。


簡單地說,我們應以大歡喜心聽法,把不利聽法的心去除,亦斷除不利聞法的一切事情。怎樣才能做到這幾個要求呢?我們必須斷除三種不良的聽法狀態及具備六種有利的聞法心理。


 


斷除三種不良的聽法狀態


這三種不良的聽法狀態稱為“器之三過”。“器”是指裝水的容器,在此則用此比喻聞法者。


 


(1)    如果不專心聽法,法師雖在講經,我們的心卻在想著別的事,這樣是無法得益的。這種情況就似一個倒扣的杯,怎麼倒也倒不進水。這是第一種必須斷除的狀況。


(2)    以不清淨的動機來聽法,例如是為了趁熱鬧等心態,就如預先塗上了毒藥的杯。即使把上好的甘露倒進有毒的杯,甘露也只會變為不可飲用的毒水。同樣道理,以不良心態聽聞無上的妙法,也不能得到太大利益。所以,我們在最低限度也應嘗試硬擠出一點菩提心而聞法,否則利益不大。


(3)    即使杯子沒倒扣也沒染毒,也假設倒入的是妙甘露,但如果杯底有孔,最後還是裝不到任何甘露。同樣道理,如果我們既專心,又有好的聽法動機,但聽了即忘,最終也得不到太大利益。故此,我們要努力記著所聽到的開示。衲在初到西方國家說法時,見到聽眾很用心地錄音及抄筆記,心裏十分歡喜。後來多年後,衲卻發現許多人只是用心地在錄音及寫筆記,事後卻完全記不起曾聽過什麼,也並無聽錄音帶的習慣,這些錄音帶只是被井井有條地排列家中,從來未被動過。多年後,這些人還是連最初級的法義也不明白。如果我們去馬戲團看看,會發現畜牲在多訓練幾次後,尚能學懂不少事情。我們作為人類,總不可比畜牲還差呀!所以,大家在這一點上,應當好好努力一下,不要在離開會場後便忘記得一乾二淨。


 


具備六種有利的聞法心理


這六種心理十分容易說明。


 


(1)    要把自己視作病人。這個譬喻十分恰當,因為我們的確患了形形式式的煩惱病。


(2)    要把所說之法視作良藥,因為佛法能對治我們的煩惱病。


(3)    世上有許多良藥,但我們病人總不能自己翻一翻醫典自行配藥,否則輕則病情繼續,重則一命嗚呼。同樣道理,佛陀的眾多教法,何者先修、何者後修,我們必須依靠說法的老師來教授。所以,對說法者我們應視為醫生。


(4)    即使有醫生處方,也有了良藥,若不服藥是永不會痊癒的。同樣道理,我們對所聽之法必須發心奉行,就如聽話地準時吃藥一樣。


(5)    對開示正法的佛陀及說法者,必須心生尊敬,對其有信心。這一點是憶念佛恩的意思。


(6)    對所聞之法,我們祈願能令其久住於世。這一點是報答佛恩之意思。


 


如果能斷除上述三種過失及具備上述六種想法,以這樣的心來聽法,才能得到最佳的聽法效果。


 


說法之規矩


在座的各位都是佛學院的人材,將來必有機會登座說法,所以亦應通達說法之規矩。


說法之規矩分四部份來講述,一為思維說法的利益,二為對法及佛尊敬,三為說法的正確方法,最後為應否說法之準則。


 


思維說法之利益


依《勸發增上意樂經》雲,說法能有二十種殊勝利益,例如成就智慧、諸佛護持等等。我們雖並不為自己的利益而說法,但說法的確能感召這許多益處,這些利益亦有利於我們的修持。


以上所說利益,不限於升座說法者方能獲取。在日常中,不論出家或在家眾,亦不論是否名列師父之輩,對朋友非正式地講說佛法,或對畜牲念誦真言使其聽聞,甚至是在誦經時觀想非人、龍族、鬼類等也來聽聞,都屬於法佈施,所以亦得同樣利益。


 


對法及佛尊敬


前面已提過,佛陀在說法時,尚且要對自己所說之法表示尊敬而親手佈設法座。我們在說法時,也應像佛陀般對將說之法生敬重心,說法者同時也應憶念佛陀的恩德。


 


說法的正確方法


在內心上,說法者不應有自贊謗他的心理,不可因自私而存有密不示人之心,亦不可因為懶惰而拖延說法,而應有慈悲的心。為了吸引名聲及徒眾而說法的心態,是最要不得的。同時,前述聞法者之六種想法,除卻第四條對說法人並不適用以外,說法者亦應具備,亦即必須對聽法者視為病人、把法視為良藥、把自己視為醫師、對佛陀念恩及願正法久住。


在說法程式上,我們應先作沐浴及換上乾淨法衣。在步向法座時,應發起清淨的說法動機,觀想當天將說之法的歷代祖師,最上方為第一代祖師,最下方是自己的傳承恩師,然後我們對法座頂禮三拜,方可上座。上座後,觀第一代祖師降下融入第二代祖師,第二代祖師又降融第三代祖師……最後歷代祖師輾轉全入了自己的上師身中,然後上師降下而融入坐在法座上的我們身中。


在上座坐好後,必須誦念《金剛經》文句: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這樣地做是為了提醒自己:“我現在雖暫時居高座上說法,但這也不過是無常!”,以防自己生出傲慢的心、自以為是大法師。


然後,聽者與講者共誦《般若心經》,再由聽者供曼達及誦求法偈,說法者先以額頂輕觸將說之經論以示尊敬,然後全體同誦皈依文。


法會中誦皈依文時,聽者與講者所誦內容有少許差別。聽者應誦: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 佛陀正法以及聖僧眾


因作聞學等諸修持故 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而說法者則誦: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 佛陀正法以及聖僧眾


因作講說等諸修持故 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最後,說法者應以後手置胸前作說法手印,並誦:


 


 天與非天人與非人王  及帝釋等護持正法眾


 佛陀善說寂靜安樂因  我今宣說請臨聽正法


 


有些天神及非人眾生亦信佛法,但他們天性有極度的潔癖,不能忍受坐在地上。我們雖無天眼能看到天神及非人等,但他們或許亦會來臨聽法,所以我們在心中開許他們坐於虛空中聽法。


在如上所說完成說法前程式後,我們便可開始說法。在說法中,應依據佛說經典,輔以諸論所說,再加上個人或自己師父的體驗心得,絕不可憑個人臆測而主觀地亂說,亦不可夾雜地、無條理地演說,更不可跳過難講的部份而專挑易講的部份演說。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應儘量保持舉止優雅及舒顏微笑,令聽者對正法心生歡喜。


 


應否說法之準則


除例外情況外,在無人請求之情況下,我們不應主動正式登座說法。立者不應為坐者說法,坐者不應為臥者說法,坐低座者不應對坐高座者說法。此外,對帶著武器、騎在馬上或者戴帽的人,我們亦不應說法,以示對法之尊重。當然,這些是為了尊重佛法的緣故而存在的規矩。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以略為開許,譬如說聽法者已病至不能坐起時,因為他並非因不敬法而臥著,我們亦可說法;在某些地區的民族文化中,他們是終生必須戴帽的,而這並非不尊重佛法的心,在這些情況下亦或可酌情開許。有關這些,其實聽法者也應留意,例如在聽法時不應戴帽及帶兵器、應恭請說法者居上座而說法等等。這些都是佛教的教法傳統,並非是為了讓說法者感到高人一籌的做法。


以上所說的或許較為沉悶,但如果我們沒把初始的部份搞對,後來所作的一切均為浪費時間,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這些前面的細節。


 


聽、聞雙方於法會後之規矩


在講經完畢後,聽、聞雙方應恭誦《菩提道次第願文》等回向文。在離開時,聽眾不可像電影院散場般一哄而散,而應猶如不捨得走似地魚貫離場。這些是為了依循傳統及為了積集吉祥的緣起。


 


以上講法及聽法等規矩,大家不但在這十幾天內應依循,在日後大家在別處聽法時,乃至日後大家有機會應求而說法時,都應依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