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法門亦持咒


不可思議法門的經典,起源甚早,相信在西元前後即相繼出現。


例如《維摩詰經》,雖以維摩詰居士為主名,實際上在經中突出了文殊師利菩薩的地位。所有的大阿羅漢以及大菩薩,都不敢帶頭向維摩詰居士問疾,唯有文殊菩薩欣然願往,他一帶頭,一眾菩薩羅漢便跟著去湊熱鬧,足見文殊菩薩在這場說法中,居於第二主角的地位,反而釋迦世尊,在這場說法中落在閒角的角色。為什麼呢?因為維摩詰居士跟文殊菩薩說的法,雖與釋尊「同歸」,但畢竟「殊途」。再說得明白的,我們甚至可以說,釋尊當時公開所弘的主要是顯乘(在密乘根器眾生中而宣說密法,在顯乘根器眾生中而宣說顯乘),而維摩詰大士與文殊菩薩所弘的則主要是密乘。


在這裡,顯密並不是根據是否唸咒來分別,因為顯乘經典也強調明咒(Vidya)。《心經》中的般若咒,有人說是後來給密乘的人加上去的,但是,即使在《小品般若》中,亦已有這樣的說法——


「般若波羅密多是大咒術、無上咒術。善男子善女人學此咒術、不自念惡、不念他惡,不兩念惡,學是咒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薩婆若智,能觀一切眾生心。」


由此可見,般若法門亦主張持明咒,而這一段經文,正恰為《心經》採用,密乘中人縱有所加,恐怕亦只是加一條咒語上去,完全沒有歪曲般若法門所修。


二種法門的分別在於見地


然而,若說般若法門屬顯乘,而不可思議法門則屬密乘,可是兩者都說持咒,那麼,到底彼此的分別實何在呢?


分別正在修持的見地,而不在於事相。這一點,務須清楚。如若不然,見顯乘既持咒,又觀想(如釋尊所說的「彌陀十六觀」),便說顯乘中人但知粗淺密法,還未到家,那就顯然是不理解顯密二乘的基本分別。


在見地上,顯乘中人是用「空性」來對治煩惱,當煩惱於心識中生起時(例如忽然起貪慾之念),於是立即用「緣起性空」來觀煩惱的空性,由是即能克服心理上的偏差。


至於密乘,則雖然亦用「空性」,但卻非採用對治為手段,他們採用的手段(即所謂「方便」),叫做「任運」,即是聽其自然。所以離貪慾而行也好,不離貪慾而行也好,都可以,只須要對所貪的對象不起執著。


比較起來,密乘行人(包括禪宗行者亦是)較容易適應日常生活,在現代社會尤其如此。此所以密乘在現代到處流行(此乃禪密並弘時代),其聲勢之盛,較勝於以往歷史。因為現代人事務繁忙,很難離群清修,只能不離日常生活而修持(按:尤其「准提法」之簡便快捿最適宜現代人修持,其詳理請參覽本博分類「唐密圓音」諸文介紹)。將來社會的物質文明愈發達,筆者相信,密乘會更加流行。所以,如今佛教最重要的事,不是排斥密乘,而是宣揚密乘的正見,不致一些初學信眾盲從一些專搞事相惑人的偽德,無知起鬨,迷信造神,自誤慧命,邪行污法,壞我正法聲譽。(未完待續)


密乘後學釋廣參依據無畏金剛論見編寫


http://sgc68.blog.sohu.com/3760329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