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世今生論 (十七) -- 慈誠羅珠堪布 ~~ 部落格連載系列


這則發表於臺灣《今日佛教》的報導是根據真人真事記錄而成的,文章成文時,當事人還健在,一切目擊證人及材料俱完整無缺。由此觀之,這篇公之于眾的文章理應值得信賴。與之相同,美國有一名為婁蘭茜的女人,其身體也曾被別人的心識佔據過。婁蘭茜的住所附近住著羅胡夫婦,他們有一個女兒名叫瑪麗。瑪麗不幸死亡後,其神識即進入婁蘭茜的軀體,自此之後她便不願再住於自己以前的家中,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要住到羅胡夫婦家裏。她所訴說的有關瑪麗幼時的一些行為、習慣、故事,經羅胡夫婦驗明後全都正確無誤,沒有一個未得到證實,因此羅胡夫妻及眾多人均對她的軀體被瑪麗心識所控制這一事實堅信不疑。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婁蘭茜則又再次回復到自己的本來狀態。  
 

     
一九五四年春天,印度一個名叫亞士匹的三歲半男孩突然夭折,當其家人正準備處理孩子的屍體時,不曾想小孩在第二天的清晨卻又奇跡般地復活了過來。父母在喜不自禁的同時也驚訝地注意到,孩子儘管復活了,但他的性格、行為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變化:以前的亞士匹非常愚笨,性情木訥、溫和;而今,他不但聰明伶俐,心情也日漸活潑、開朗起來。但他卻不再承認自己是什麼亞士匹,反而說他的名字是蘇佩哈,家住威西地。這個蘇佩哈又說自己本是婆羅門種姓,因而不願與屬於首陀羅階層的亞士匹一家人同桌吃飯。亞士匹的父母起初並沒有把蘇佩哈的話當真,不過,他們後來還是特意在附近地區專門請了一位元婆羅門種姓的女人給他單獨做飯,照顧他的日常起居。  
 

     
一九五七年,從威西地來了一名婆羅門種姓的婦女,孩子一見她就喊舅媽,所有人都對此大感稀有、震驚。於是小孩便被帶到威西地接受觀察,結果他不僅對自己的住家瞭若指掌,更認出了蘇佩哈一家老小全部的家庭成員。反復、再三的觀察、核實之後,人們發現蘇佩哈死亡之時正是亞士匹復活之刻,面對這一結果,兩家人遂一致認定蘇佩哈的心識確確實實已遷移到亞士匹身上,這兩人現已身心合二為一。從此之後,亞士匹便擁有了兩個家庭,他也常常在兩家之間來回居住、生活。  
 

     
以上所列舉之事例,充分說明以前世業力等因緣感招,一些人的意識往往可以轉移到別人身上;還有一種情況也值得注意,即一些修行人通過特殊的修行法門,也可以將自己的心識遷往別的眾生身軀之中,此則名為奪舍法。大譯師馬爾巴羅紮之子達瑪多德就曾修煉過此種大法,此中詳情見於《馬爾巴傳記》中:  
 

      “
(達瑪多德從馬上摔下來後已氣息奄奄,)眾人急忙將之迎至屋中,馬爾巴佛父佛母及眾弟子立即團團圍繞上來。年瑪華木等對上師有信心之弟子見狀即祈請達瑪多德道:為利益眾生,請上師立刻修奪舍法。達瑪多德則回答說:如果你們欲令此不修即能成就佛陀果位之奪舍法廣弘于藏地,就應為我找到一未受傷害之男童屍身,如此方能完成奪舍之事。


      弟子們聽罷即四下尋找,無奈因在藏地弘傳此不修即能成就佛果之奪舍法的因緣、時機尚未成熟,故無論如何努力尋覓,身體未受傷害之男童屍身始終未能找到。 


      其中有一密咒士弟子發現了一具老婦屍體,他便把此具屍體拿到上師面前請其以此屍身完成奪舍。達瑪多德則拒絕道:我將心識遷移到這個老婦身上如何能廣利有情?是故我不會在她身上修奪舍法。一牧羊人弟子隨後又在一間破舊殿堂裏找來一具死鴿子的屍體,此鴿子乃是被一隻鷂鷹追逐後斷氣而亡。弟子將鴿子屍體呈給上師,並祈請上師將自身心識轉移到這只鴿子身中。達瑪多德再次拒絕道:讓我將意識遷移到旁生身中,這樣做也不可能廣利眾生。成為比此生的自己遠為低劣的眾生,這種做法有何價值與必要?我肯定不會將心識轉移到鴿子身上。’  
 

     
此時,達瑪多德的個別弟子,包括那個牧羊人弟子開始對他生出邪見,他們妄加議論說:馬爾巴所謂的一生成就、不修成就的教言都是騙人的,他以前的所作所為均如幻化之魔術,只能以此瞞人眼目而已。達瑪多德聞聽之後就正告此等人道:從印度翻譯過來之種種修法豈能有假,我父親親口所傳之殊勝法要又焉能荒誕不實。希望你們萬勿對上師生起邪見,如果確已對上師生起此種邪見的話,則此類人必墮惡趣之中。現在為昌隆佛法,尤其是為澄清我父所傳妙法之本來面目,亦為使你們不墮惡趣,我就將自心遷入此鴿身中。隨後他又說道:現在我已安住於生起次第之境界中,不過最好能將生起次第轉為圓滿次第,然後再行奪舍。若於生起次第之境界中就開始遷移心識,則有殺害本尊之過患,因此我需首先將生起次第歸攝為圓滿次第。你們現可將鴿子屍體擺放在我枕邊,並應獻上大量供養。’  
 

     
如其所說,眾人開始行廣大供養,而達瑪多德在生起次第之境界現前時,竟將九萬本尊——喜金剛全部一一現出。在場之所有凡俗人眾皆現量目睹。當他將生起次第攝受於圓滿次第中後,即開始正式施行奪舍法。達瑪多德在遷移心識之過程中,諸如身相、光等外在顯現全部消失不見,此時鴿身開始輕微抖動;當剛才所現出之所有本尊聖相盡皆消散完畢後,鴿子竟從枕邊站起,抖摟抖摟身軀後,就以頂禮之方式右繞佛父佛母三匝,接著便向卓沃龍山溝飛翔而去。  
 

     
馬爾巴此刻則對鴿子說道:兒子,你不要去卓沃龍,還是飛回來為好。聽到父親的召喚,鴿子立即掉轉頭飛了回來。它在右繞殿堂後就直接落在佛父的右肩上,這時佛父告訴佛母達美瑪說:現在該輪到我們祈請鴿兒了,你把它迎請到佛殿中去獻上供養吧。於是眾人一邊將鴿子迎請進佛殿進行供養,一邊建造荼毗所需之焚屍亭。亭子造好之後,所有大弟子均集體參加了荼毗大典,典禮舉行當中,四面四隅同時出現了八道不同的光線,空中傳來天人、非天以各種樂器彈奏的美妙樂音,並降下種種花雨,這一切都為現場眾人共同耳聞目睹。  
 

     
鴿子此刻又飛翔在空中的條條光道之中,馬爾巴則對它喊道:兒子,你還是轉繞亭子吧。鴿子聽到後馬上依言圍著亭子開始轉繞,在座信眾各個均感稀有難睹,他們對上師父子紛紛生起了如對佛陀一般的信心。此時佛母不知從何處突然冒了出來,她一下就直奔焚屍亭撲了過去。僧人們急忙攔住她,而達美瑪卻說:你們不讓我跳進焚屍亭,那總該讓我轉繞亭子吧。她邊哭邊絮叨不止,眾弟子只好守護著她轉繞亭子。以此為契機、因緣,羅紮地方所有聚集在此處的人都開始哭泣。  
 

     
荼毗、供養一結束,馬爾巴馬上入定觀察,他想知道這只鴿子的利眾事業到底可在何方展開。觀察後得知,在印度才有鴿兒的所化事業。於是他就讓眾人繼續供養鴿子,並向他們宣說了鴿兒將到印度去的教言,末了又當眾令其飛往印度。  
 

     
不大一會兒,馬爾巴又開始入定觀察,不久就對達美瑪說:達美瑪,你把舊的供品收回來,然後再獻上新供品,看來我們的兒子已經迷路了。他邊說還邊拍掌,隨即又蒙頭開始入定。下午時分,鴿子終於精疲力竭地飛了回來,力氣耗盡之後,它就直接落入馬爾巴的懷中。佛父此刻則對眾人說道:今晚應將它迎請進佛堂,再次對它行廣大供養。眾人聽罷即如是照做,迎請之後即對之獻上大量供養。  
 

     
第二日清晨,眾人又彙聚一處迎請此鴿,馬爾巴此回則對鴿兒諄諄叮嚀道:兒啊,你昨天的路線實在沒有走對,如果沿著如毒蛇一般的左山繼續前行,你一定會步入外道之區域,所以說千萬別再重蹈覆轍了。而右山則像睡著的大象一樣,這才是你應走的道路。沿著右山一直走到它的盡頭,山盡處會出現一本尊光道,循之繼續前進,即可進入清涼屍陀林。在那兒,你會碰到一具十三歲的婆羅門子屍體,那時你就可將自己的心識遷移過去,以此即可利益眾生。’  
 

     
鴿子聞言隨即右繞父母三匝,轉繞之時,它三次點頭曲頸,似乎在以此方式向父母頂禮。接著它便按照父親教言直竄空中,向著遙遠的印度一路飛翔而去。眾人親睹之後各個悲戚難言,大家都流下了傷心難過的淚水,並自然而然對奪舍法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巨大信心。人們開始意識到,馬爾巴譯師確實已與佛陀無二無別。  
 

     
那只鴿子遵循父親的指示,最後終於順利抵達了清涼屍陀林。到那裏之後,剛好遇到有人正拉著一對婆羅門夫妻早夭兒子的屍體前來天葬。眾人七手八腳忙著卸下屍體時,鴿子飛臨近旁並立即開始施行奪舍大法。當它成功地把心識遷入男孩軀體後,剛剛還是僵屍一具的男孩肉身竟然自動站了起來,周圍人眾一見頓時恐慌不已。而達瑪多德因在世之時仰仗父親恩德對印度語多少懂得一點,故此時就用印度話對圍觀者說道:我非起屍鬼,而是自己再度復活。完後又對眾人說:我們回去吧。大家一聽方才打消了剛才的恐懼,眾人一邊嘖嘖讚歎稀有罕聞,一邊歡天喜地地擁著他一同向家中走去。路上碰到以前曾一起玩耍過的小夥伴,他們見到他後各個驚訝萬分地議論紛紛道:他還活著呀?!夥伴們在短暫的詫異、猶疑之後,馬上蜂擁而上,圍著他嘰嘰喳喳地嚷成一團。當地人知道了這件事後,都羡慕不已地說:他到屍陀林哪里是去送死,分明是去治病的嘛!’  
 

     
回到家見到父母後,兩人竟高興得暈了過去。醒來後,父母懷著與死去的親人再次會面般的喜悅心態問他:你怎麼可能還活在人世呢?陪著達瑪多德回來的人此刻則七嘴八舌地彙報說:你們兒子的屍體前突然飛來了一隻鴿子,它頭一低就死了,但你們兒子卻在同一時刻又復活如初。不管事情的真實面目到底如何,父母對死而復活的兒子還是像以前一樣善加關愛、對待。而這個兒子則比以前性情更為溫順;並對父母非常孝順,對貧窮者極為憐憫、慈愛;更對佛法具有極大的歡喜心,對三寶具足無偽之信心;兼以精進行持善法,因此總體來看,此兒已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看到兒子的明顯變化,父母心下若有所悟,他們開始漸漸明白眼前的這個孩子並非自己的親生骨肉。兩人便向小孩詢問這其中的具體因緣,達瑪多德遂將自己行奪舍法從鴿子身中遷出心識又將之遷入男孩身中的事實,詳詳細細對父母二人做了交待。因印度語中將鴿子稱為,故父母隨後便以帶的一個名字噗桑阿東巴稱呼他。而且儘管身為父母,但他們卻並未把他當成兒子一般看待,相反,兩人對他一直執弟子之禮,並對之恭敬承侍。依靠噗桑阿東巴,二老即生當中就像擁有親生兒子一般感受到了他帶來的利益。而噗桑阿東巴年歲稍長後即出家求道,並終成大智者及大成就者。  



   


 有關達瑪多德在印度的一些事情,是由噗桑阿東巴本人親口講述給米拉日巴的弟子熱瓊巴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