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准提鏡裡我相渺\首愚法師開示


悟後起修


准提法是一個道道地地悟後起修的法門。悟什麼呢?悟毗盧法界,也就是見到我們的本性。在見地清楚以後,正好下功夫修證,正好可以解脫我們色身上的種種障礙,甚至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方面處處圓融無礙。而圓融無礙就是我們的妙用,也就是普賢菩薩的行願——華嚴法界觀。所以說,准提法門本來就具備了見地、修證與行願。


見地為上首


禪宗只接引上根機,而准提法門則三根普被。嚴格而言,它有比一般唸佛的淨土法門還特殊之處,淨土法門易入難精,唸誦的方法若是不得要領,愈念愈傷氣,同時也沒告訴你如何觀想。「觀想」是很重要的,等於告訴你要如何用心,而「用心」代表你的見地,要你自問:「理念清楚了嗎?」


見地,也就是大智文殊菩薩的般若慧。儀軌中「從頂上觀想梵文LA字」,到最後「明點直衝頂上,散於虛空,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一步步的觀想層次非常分明,更與般若無二無別。


耳根圓通


另一方面,金剛唸誦的修證次第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修證次第,各位不要以為耳根圓通很簡單,恰恰不簡單。我們打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看看,他不同於《法華經》的「普門品」,其功夫非常紮實,譬如三十二應化身、十四種無畏(十四種耳根圓通修證次第),每一步功夫皆有其殊勝功德。


准提法門又是普賢菩薩的行願,你能融會貫通,自會感受其無窮的妙用。


調身與調心


金剛唸誦是我們修持的一個敲門磚,敲開我們色身的障礙、敲開我們心裡的結使,很容易讓你達到心氣合一。功夫深了,必然達到能所雙亡。


金剛唸誦既是持名唸佛、又是觀想唸佛,同時也是實相唸佛。


可說把淨土、天台、華嚴、禪宗都融會貫通了。它的體就是心月輪觀,可以說它是身心兩調。提起是生起次第,放下是圓滿次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過著「無著」的生活,這才是修道人的胸襟。


修氣、修脈、修明點


在密教裡講到兩重因果,因地上有所謂「修氣、修脈、修明點」,果地上即「樂、明、無念」。金剛唸誦本身就是在修氣。一般人的氣都是急躁的、短促的,甚至是一種風相、喘相。而金剛唸誦念久了,自然慢慢調柔,唸得順暢。


氣由粗而細、由短而長,這是練氣的階段,俟氣練得差不多了,就會進入第二階段——脈相。這時候,脈相就會有比較細微的感覺。密宗所說的三脈、七輪就會一步步就呈現出來。


一般人的脈相是談不上的。因為氣沒練好,豈有脈相可言?俟脈相呈現時,兩條腿就不怎麼痛了。我們修氣的過程是酸、脹、麻、痛,到了脈相初步呈現時,自然覺得舒服而不想下座。此時,唸誦的音聲很低沉、宏亮、並且有一股陽剛之氣。


脈相的功夫純熟之後,明點便會在你身心上展現出來。明點是一種「氣發」的功夫現象,甚至覺得身心在一片琉璃光中——真正的心月輪光中。因此各位對準提法「莫以易得等閒視之」,的確是不簡單唷!馬馬虎虎修煉,進步非常有限。


樂、明、無念


上面說過,因地上修氣、修脈、修明點,果地上就呈現了樂、明、無念。樂,也是四禪八定的內涵。初禪「離生喜樂」,身心慢慢退掉了粗糙的煩躁,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喜樂:心裡是「喜」,色身是「樂」,身心兩個層次是不同的。


到了二禪,這種層次就更深了,叫「定生喜樂」;三禪時,心裡的喜悅慢慢淡化,叫「離喜妙樂」,色身真正達到了內觸妙樂的境界,這不是世間上的無慾之樂所能想像得到的,到了四禪才能「舍念清淨」。


「樂、明、無念」,雖在喜悅之中,卻是很清明的,至四禪的舍念清淨,更能達到無念,這層層的功夫非常紮實。


妙用隨心


我們唸誦准提咒,咒語也是文字兜起來的,若是能體會得到,那就是文字般若。一切從法界流出來,一切還是要還歸於法界,每一個咒語,句句都是佛的「相」「用」。所以,我們觀想佛像就是觀想佛。


「文字相也是佛的化身」,各位能相信這句話嗎?能體會它的含義嗎?我們唸著咒語,「即此用、離此用」,句句清明,都在佛的妙用中,所以我們持誦准提咒就要曉得準提佛母的妙用,並非你觀想准提佛母,她就是一尊准提佛母。你瞭解了,文字相也是無往無著的,能從此處去體會,則當下佛的體相用在你的唸咒中都具備了。


只是你觀想了准提佛母又如何呢?她與觀想一個字輪又有何不同呢?事實上,那都是我們心的妙用而已!當然,那也是我們八識田中的「相」,因為「一切唯心造」呀!皆是下手方便、敲門磚;也等於我們手上拿了一枝枴杖,這枝枴杖幫助我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大道,途中可以用來打草驚蛇,乃至清理一些穢垢。一切有為法皆是如此的——都在幫助你「繫心一緣」。


法門無有高下,能相應就對了,好比我們吃飯治餓病,每一道菜都沒有差別,只要能補充你的體力、讓你有精神走路就是好的。所以唸唸不著,自然無相現前;唸唸無住,自然能所雙亡,則無我的境界也自然呈現了。能以這種心念去修法,什麼法門都可以修成功。


更確切的說,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念頭做該做的事、走該走的路,就是菩提大道了,大道即在目前、即在日用中;而極樂世界亦即在你腳下,六根門頭都是道場,何須四面八方再苦苦去尋覓呢?


內空心中


心月輪觀是法報化三身成就的總關鍵,與我們的心臟有關,所以觀想八蓮花紅色無根,事實上就是心臟,但是這裡不點破,要你直接內空心中,把五臟六腑都觀空掉。


經常如此觀想,心火溫潤,則火生土、脾胃自然慢慢健全,吸收消化就好;土生金,肺活量增強,肺臟健全;金生水,腎臟功能也隨著健全;水生木,引發肝功能更加改善,可濾毒清血、減輕心臟負荷,可見准提法修得好,即與中醫所稱「五行相生」的道理不謀而合。


一個人脾氣暴躁,心臟的負荷必然很大,因而也造成了火克金。換言之,亦即上述相生道理逆向。所以說,這准提法的確是個無法密法。我個人事務繁忙,南北奔波,很少唸咒,但是我的金剛誦不斷在進步,什麼道理呢?因為我經常做心月輪觀,而且從不間歇。


轉業捷徑


心月輪觀本身是金剛唸誦的體,金剛即般若,即「空、無相、無我」,而法是無相的,與空相應了,金剛唸誦的功力自然增強,所以過去只要聽南師的金剛唸誦就會感受到一股極其強大的加持力量。


根據佛經記載,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能有他自己的咒語。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裡面,非常強調咒語,這是我們凡夫消除業障的一條絕佳捷徑。咒語有稱陀羅尼,亦稱總持,即總持你的身心、融化你身心的一個方法,咒語不可思議,尤其可以普應群機。


了心之道


《八大人覺經》有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跪」,我們的生命何其脆弱!如何使自己堅強起來呢?又如何找一個真正生命的皈依處呢?《金剛經》曰:「人生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見到本性,人生空走一趟,對自己的生命等於交白捲了。所以如何「了心」是非常重要的。「了心」等於把自己的生命持續下去,否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功名利祿有如過眼雲煙,那靠得住呢?一口氣不來,什麼都不屬於你的了。


願力與業力


那麼,究竟有什麼東西最真實?什麼東西帶得走呢?「普賢行願」告訴我們:「唯有願力帶得走」。功夫修得再好,一口氣不來,功夫也沒有了,唯有願力帶得走,而堅固願力也是靠你平常的修為來的,乃至諸佛菩薩生生世世入世度化眾生也是依願而來的。


凡夫的境界是「千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個人沒有大目標,沒有大方向,目光如豆,只看到眼前,平常的習氣隨著貪嗔痴慢疑而轉,這些都是業力。


願力是「空、無相、無我」的,貫穿了過去、現在與未來。唯有它才是你生命的根本,所以要從此處去把握、去體會。


人生告一段落,重新再來的時候又是糊裡糊塗了:小時候幼稚、無知,乏力挑擔大梁;到了青少年,年輕氣盛,只知為名為利而拚命賣力;年老時,又對世間充滿懷念、對未來只有徒嘆感傷。所以唯有發願生生世世再來學佛修法,利益一切眾生,種下菩提種,才不會迷失,才會一聽佛法馬上相應,這便是有修與無修的差別所在;在座各位若有尚未發願的宜趕快發願哦!


落實根本


不論我們修那個法,最重要的還是離不開「根本」兩個字,換言之,就是要把「根本」落實到現實的層面去。


佛陀在《金剛經》裡表現了一個本分的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四十九年的說法中照樣要吃飯、穿衣、托缽、洗足、敷坐、打坐。而事實上,任何修行人,誰也離不開這個生活圈的。如果脫離了這生活層面,「道」又到那裡去找呢?


很多人往往都舍本逐末,譬如修淨土法門的人,標榜一心唸佛即可往生淨土,但是儘管唸佛,還是需要兼顧到現實的家庭與事業的。就以出家而言,你照樣要生活,如果抓得太緊,勢必使你路越走越窄。而在家呢?那更有必要把父母、家人安頓好再談修行了。


人成即佛成


修行的目的,無非在完成各個條件,條件具足了,往生淨土又何懼不能?「福德智慧資糧準備妥善了嗎?」這才識該擔心的,若是捨本逐末,好高騖遠,豈不離道更遠了?佛陀告訴我們的總是那麼平實而確切,並不是高不可攀。太虛大師就把佛化的人生詮釋得更徹底了,他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的確,修道脫離現實,又到那裡去找極樂世界呢?


對治昏沉


通常打坐,不是掉舉就是昏沉。昏沉有疲勞的昏沉與散亂的昏沉。一個人沒有鬥志,沒有進取心,就會有這種現象;吃太飽也容易昏沉。餓了覺得四肢無力,同樣會落於昏沉。


而掉舉呢?就是散亂,心神不安寧。散亂久了也就造成昏沉了,昏沉久了也會掉舉。這二者是一般人打坐時極難克服的。所以太疲勞就要休息,俟精神飽滿了再打坐。勉強硬熬都在昏沉散亂中,永遠上不了路。


此外,如佛堂空氣太悶也容易昏沉,所以空氣調節也很重要,昏沉與掉舉要自己想辦法去對治。昏沉太厲害了。可用寶瓶氣——閉氣來對治,把兩個鼻孔憋住。


經行不可少


「經行」在修持的過程中,佔著非常大的比重。在經行當中同時唸佛、觀想、跑香。跑香就是快步走,可以對治昏沉。各位若有機會閉關,經行必不可少,它是一種身心雙調的好方法。


就閉般舟關而言,對通暢氣脈方面,非常有助益。我們知道,命門在兩腿之間,兩條腿不斷的行走,就會產生摩擦,導致一股氣上來。兩腳與雙手和密宗所說的三脈、七輪皆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經常走路跑香、盤腿、在這動靜之間,對功夫方面當然是輾轉增上的。奉勸各位在吃過飯後最好走一段路,這樣對身體是絕對有好處的,身體健康,道業才能精進。


百千三昧


修持准提法門,必須對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有所認識。只要理念清楚了,生起次第當下就是圓滿次第,並母須再等到「明點直衝頂上,渾入虛空,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應該從這方面去體會。則當下身口意相應,即已經渾入虛空中了,所謂「真空妙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這才是真正准提法的精神所在。其他儀軌都只有方便安立、給我們一個軌道,讓我們有脈絡可以依循,等於提醒我們如何「觀心」罷了。


按照上述這個步驟修持下去,乃至把它運用純熟了,才能達到前後(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互相呼應,整個准提法儀軌融會貫通。如果進一步能把這精神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修行中,辦事時得辦事定;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在定中,乃至各種境界皆能入定,這便是所謂的「百千三昧」了。


入眾無礙


換言之,能把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融會貫通,由理無礙、事無礙,至理事無礙,甚至事事無礙,這時,就是「百千三昧」現前了;也就是大解脫境界了。此乃一個大修行人的根本解脫。這時候才有資格談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否則,憑什麼談這些呢?處處有罣礙,還談出世的精神,豈非自欺欺人啦!?


能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那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一般人稍遇風吹草動,習性馬上爆發,煩惱就來了,所謂「動輒得咎」,處處有罣礙,不是事事無礙。所以說,必須「萬德莊嚴」,於百千三昧之中「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入眾無礙,對人對事都是平等心、毫無成見,這才是事事無礙的解脫境界。如果還有人我是非,那是連小乘都不如了,還談什麼大乘呢?小乘克己淡薄、習氣已經軟化多了,不再那麼剛強,具有一些般若智慧了。


總而言之,准提法門是一個大般若法門,但並非把大般若分成兩半,一半生起次第,一半圓滿次第,倘若如此,那還在二分法中,不究竟的。佛法是不二法門,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理事不二,是非不二、善惡不二、一切都超越了對立、超越了矛盾。


http://www.ucchusma.net/samanta/cundi/ex/8/ex8_1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