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 大堪布 索達吉仁波切《入行論》51課,針對依止上師時弊的重要開示。  





  具有智慧的人,應該善於守護自心,身上的傷口沒有防好並不是很大的遺憾,而心裡的瘡傷沒有妥善保護,才是千古遺憾的大事。以前上師如意寶說:「我們不論做什麼、想什麼,都不能忘記自己是個修行人。」比如我今天想離開寂靜的地方到城市裡去,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是什麼,作為一個修行人,我這樣去對自己有沒有利 益、對眾生有沒有利益?發心是不是自私自利?如果是的話就立即停止。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對治煩惱方面,有過一些非常好的實例,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經常觀察自己的心。如果沒有觀心的話,開始是個很好的修行人,但過了幾十年以後,可能就退化變質了。

  尤其是我們出家人,這種身份非常難得,有關教言書裡說,得到王位並不困難,而獲得樹立佛幢、持梵淨行的出家身份,是千百萬劫難遭遇的。倘若沒有珍惜而以外境散亂失去了這個機會,那是相當可惜的。我們藏族有種說法:「如果一個人出了家,守護不好戒律又還俗,還不如早一點死了好。」因為你出家以後,如果沒有破壞戒律而離開人間,所去的方向唯一是善趣,但如果你的形象都變了,為了今生的存活而造作惡業,那活在世上也意義不大。因此我們身為出家人,一定要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以戒律來衡量要求自己。

  當然,光是一個戒律的約束也不行,還必須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懂得般若空性或者密法的甚深竅訣。現在有些寺院根本沒有聞思修行,光是念一點佛、做一點善事,有時候看起來確實有點悲傷。為什麼呢?作為一個出家人,作為一個持梵淨行的修行人,如果沒有聞思修行,不懂得佛法的正理,所作所為就會與佛的教言背道而馳。儘管表面上剃除鬚髮、身著袈裟,看起來非常莊嚴,但心裡不知道斷煩惱的方法,沒有對治貪嗔痴的方便,別說是現在的時代,就算是佛陀時代,出家人的煩惱生起來時,若未以佛陀的教言作為對治方便,後果也是不堪設想。

  所以發心出家非常偉大,但沒有講經說法、沒有聞思學習,這就非常遺憾了。各地的寺院道場應該要有聞思,要學習佛法,懂得修行,如果沒有這些,寺院修得再金碧輝煌,吃的穿的再樣樣齊全,我覺得也不是太重要。因為我們出家不是為了舒適的環境,也不是希求世間的快樂,而是要調伏自己的心。為了這個目的,大家應該用戒律來約束自己,真正懂得調伏心的方法以及修行的重要。

  現在有些居士皈依多年,自己也受了一些戒律,但是最基本的見解、行為、修行都不明白。如果是這樣的話,根本不知道怎麼修行、怎麼守持居士戒、怎樣以在家身份來弘法利生。光是以佛教徒的名義來勾心鬥角,將很多關係搞得亂糟糟的,這就失去佛教徒的身份。

  因此,作為居士,應該對自己有一種要求,什麼要求呢?首先是戒律的要求,其次是見解的要求,最基本的因果正見必須要具足。如果沒有具足因果正見,表面上再怎麼吹噓自己,實際上也沒有多大意義。

  如今在一個大城市當中,真正能傳講基礎法門的人不太多,許多人都不知道怎樣依止上師、觀想輪迴的痛苦、皈依佛門發菩提心。大家聚在一起,就是講一些夢、一 些境界,「我看見什麼,我聽到什麼,我知道什麼……」其實,這對我們佛教徒來講,並不是特別的重要。如果能看到遠方的東西就了不起,那《釋量論》中告訴你 「當來依鷹鷲」。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應該依止鷹鷲,它幾十由旬以外的屍體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聽到遠處的聲音就非常好,那你應該依止野豬,因為它可以洞察到遠方的動靜。如果了知別人的心就很偉大,那你應該依止魔女,印度以前有個空行魔女,任何人的起心動念她都瞭如指掌。所以知道一切並不重要,釋迦牟尼佛成立為量士夫,也不是因為他知道世間上有多少隻昆蟲、多少片樹葉,而是他能為眾生宣講四諦法門,這就是佛陀的不共功德。因此,你們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並不重要,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儘量調伏自己的心。佛陀在《攝正法經》中說:「所謂的佛法,就是調伏自相續。」如果 能調伏自相續,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諦。

  現在許多人沒有機會去佛學院,也很少接觸真正的高僧大德,他們雖然想學佛法,但往往遇人不淑,以致見解修行都被毀壞了。最近,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的居士通過不同途徑問我:「我們以前依止了這個上師、那個上師,但現在看來好像依止錯了,現在該怎麼辦?」大家都非常著急,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是藏傳佛教的弊病, 進而對藏傳佛教生起邪見。

  其實這種想法非常愚笨,坦白地說,這並不是佛教的過失,只不過是個別人的過失而已。當今可能有一些所謂的活佛、上師,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出現,有些居士沒有經過詳細觀察,就馬馬虎虎、莫名其妙地去依止了。應該說這兩種緣起都有問題,上師的動機不太好,弟子的心態也不太好,兩種不太好的緣起結合後,二者就結上法緣了,什麼給你灌頂啊、傳法啊(傳法倒不知有沒有,現在傳法的人很少,很多人需要懂得佛法的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彼此都看不慣,背後就說對方的過 失。這樣不太好!首先誰也沒有被猛咒或美酒迷醉,互相都有觀察的時間,上師應該詳細地觀察,弟子也應該詳細地觀察,一旦你已經依止了,就沒有必要再去譭謗 了。

  當然,依止後又去譭謗的人,我分析有兩種,一是上師根本沒有過失,只是他自己喜新厭舊,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憑自己的感覺選擇上師。這種人再怎麼說上師的過失,對上師來講可能也沒有什麼。只是他自己心不清淨,什麼都看不慣。這樣的人即使依止了一百位上師,也會覺得沒有一個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識。

  另外一種人就是福報不夠,遇到了一些不是真正的上師。那現在該怎麼辦呢?首先不要想這是佛法的過失,佛教沒有任何過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誰也沒有找到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真實過失,這一點毫無疑問,縱然在成千上萬個智者面前,我們也可以大膽地說出來。當然,個別人的行為確實有點問題,但不管怎麼樣,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今後你們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務必要小心謹慎,不要一聽說哪裡來了個上師,就輕易地前去依止。要知道,所謂的依止,最起碼需要兩三年以上的觀察,假如從來都不瞭解這個上師,則應該先去瞭解一段時間,兩三年後覺得可以了,再去聽法或者接受灌頂。

  有些人問:「那這樣的話,失去了機會怎麼辦呢?」如果你遇到的是個騙子,失去了機會也沒什麼可惜的;如果真的是位善知識,過一兩年後,你再去找他也是可以 的。其實瞭解一個人不是特別困難,現在的通訊這麼發達,很多上師也有名片和自我介紹,通過這些材料慢慢瞭解,如果你覺得他確實非常了不起,那就可以去依 止,依止以後就沒有必要再去誹謗了。

  有些人依止完以後,喜歡到處說:「這個人原來對我怎麼樣,我對他怎麼樣,我們關係好的時候如何如何,現在……」從世間角度而言,這樣沒有人情味也不太好, 以前明明是你自己願意這麼做的,當時你是不是已經陶醉了、迷糊了?所以對依止的上師最好不要說過失,而應當觀清淨心。同時還要明白,這些問題根本不是佛教的過失,佛教高深莫測,凡夫人想要尋求過失,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依上上師的過程中,以前依止錯了的,不要說別人過失,重新做人就可以了。今後在依止上師的時候,遇到一個上師要先瞭解,然後再決定是否結上法緣,這樣才是智者的做法。

  當今這方面的問題比較普遍,尤其是在漢地,受騙上當的女眾比較多。好多女眾剛開始的時候心情特別急,通過種種恭敬方法來依止上師,後來什麼事情都無法收 拾,後悔莫及也沒有用了。這樣的話,我覺得對人、對法、對財物都不利。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以正知正念來攝持,仔詳細細地觀察。我原來也講過,即使是公司招聘工人,也要看他有沒有身份證、這個人可不可靠,哪怕只請他做一個月的工,也要多方面地調查瞭解。既然上師是我們生生世世的依怙處,那就更需要這樣了。然而現在有些人,不需要注意的地方,就特別特別注意,而應該注意的地方,往往敷衍了事,以致釀成了無法挽回的苦果。所以大家應該要學會取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