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般琉璃月\首愚法師 開示


接前引後


一輛爬坡的火車,必須靠前面的車頭引導,後面的引擎推動才得以順利往前開。學佛修法,見地如同火車頭,它給予我們正確的導向。而准提法的觀想,實際上即是見地,即是我們用功的標竿。持誦咒語則相當於後面的推動力量,亦即加行法。


加行是接前引後的著力點,要是後助力點,要是後助力不夠,車子就停擺了。准提法的觀想告訴我們修法的來龍去脈,洞察生命的真實義諦,教我們如何使當下契入自性本空,這是火車頭導引作用的可貴處。



心氣合一


從觀想到持誦咒語,由形而上的般若琉璃體到形而下的唱誦,直接轉化了我們多障的色身。只要你不斷地去念它,咒語這個推進器就會使們們的自性不斷的開發,心地不斷的邁向光明,身心慢慢的融通。


推進器是功夫,火車頭是智慧的運作(見地),唸咒是修止,見地是般若正觀,二者融通,心氣自然合一;見地、功夫融而為一,則定慧等持,指日可待。


准提法的儀軌,導向分明,次第井然,有心想要弘揚佛法,只要把准提法修好,修一法即等於修了八萬四千法門。學通了,禪淨律密盡在其中,更有進者,為了莊嚴自己生命,解脫煩惱的桎梏,大家要多發願,多參究,念茲在茲,經常安住在法上,不怕困難,不畏魔考,有朝一日,必能苦盡甘來,展現成果。



三大菩薩


有三大菩薩可以做為我們修持准提法門的標竿。


首先,要懂得文殊菩薩的般若智慧,也就是「先悟毗盧法界」,徹見本來;另一位是觀音菩薩的耳根修證次第,必須要有很紮實的修證功夫,才能尋聲救苦,解脫煩惱,利益眾生;第三位是普賢菩薩的行願,以十大願王做為入世歷練,出世胸襟的長養。


故說到修准提法,就一定要掌握到這三位大菩薩的精神的所在,把他們的殊勝功德融合在一起,你才能真正瞭解到這個法門的精純奧妙。准提法門同時包羅了深度與廣度,步步皆功夫,可說無盡寶藏盡含攝在內。


在修法的過程中,也許高潮迭起,也許低潮潛沉,但這時候也是考驗你是否能行難忍難的關鍵時刻。能以平常心去貫徹它,不因順逆而起動搖,看準大目標,踏實踐履,恆久持續,自是功不唐捐。



清淨在音聞


持誦咒語是要藉著音聲來開發我們的心地光明,藉著神咒的力量來讓我們的心更加凝聚,金剛唸誦與法界相應,能很快的讓你找到自己,這是持誦咒語的不可思議之處。


音聲代表我們的身體狀況,也表徵我們修證功夫的層次。唯有經過千錘百煉的精進,持誦起來才能達到連綿不絕,輕鬆自在,內心無喘的地步。故想要轉化五蘊,就要藉著金剛唸誦的力量,尤其再配合心月輪觀,整個音聲從身心最關鍵的心脈輪中,開發出生命的能量來,其中道理非常深邃,有待各位不斷去體會。


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誠良有以也。故《楞嚴經》說的二十五位圓通是有其特殊意義的,那是含攝十八界加上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的實際修證功夫,因為眾生都是靠音聲來傳達思想訊息,乃至聽經聞法的。



五陰十八界


我們生命的層面中,在心理的稱為六識,生理的稱為六根,人事物境的稱為六塵,合起來就「十八界」。這十八界錯綜複雜,歸納起來即所謂「五陰」。


就五陰而言,我們的色身是正報,外在的環境、山河大地是依報,而生命即依存在正報與依報之中。善根的人,正報、依報較莊嚴,也較殊勝;反之,則逆緣重重,人生的旅途充滿坎坷。這都是善惡果報所形成的。在正報、依報的交錯中,觀念、思想即是五陰的想陰與識陰。


凡夫眾生,往往認賊作父,總是把身體的感受,以及世法上林林總總幻化的境界看得很實在。雖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然而又有幾人能擺脫得了它的誘惑與纏縛呢?但見只漂浮在茫茫苦海中,無所依止,找不到歸路呀!


神照本如禪師悟道後有偈曰:「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本來現成事,何必待思量?」對一個透徹覺省自己生命的人來說,六根門頭都是自己的本地風光,一切現成,也是畢竟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是我們凡夫卻是顛倒眾生,不僅自己繫縛,同時互相套牢,形成了生生世世剪不斷、理還亂的八十八結使。


學佛就是要將這一條條繩索結結打開,希望獲得解脫,乃至明心見性,還我本來面目,再時一步去幫助眾生。我們經常回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以父母恩而言,真正的孝順,是要接引他們來學佛,使他們成為你的法門眷屬,大家彼此互相參學,更能自度度他,回向三惡道的眾生,希望他們也能離苦得樂。



無內無外


拾得大士在「無去詩」曰:「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屬內外及中間,一顆水晶絕瑕翳,光明透滿出人天」。我們持咒修法每一句咒語,皆是陀羅尼,亦即我們朗然剔透,純淨絕瑕的自性。咒語遍滿虛空,隨著綿密不輟的音聲海融入大光明定中,這便是佛法,便是解脫境界,便是般若智慧,它無內無外,更無中間。


真正的解脫境界,是要有正知正見和圓滿的事修。正確的見地是首尾銜接、圓融通達、無有窒礙的;而事修則唯有一分精進,才有一分成果。而二者又是互輔互成,輾轉相資的。



樂盡施惠


學佛有個很重要的課題,那就是「慈悲」二字。《法華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那麼,如何來長養這一顆慈悲心呢?《菩薩修行經》云:「存心大慈,勤志大悲,守習學行,專精如斯,其身不著,衣被飲食,於諸利養,意亦不貪,以諸所珍,樂盡施惠,念彼眾生,慎行戒具,忍進定智,如是長者,菩薩大士,欲發無上正真者」。這一段話可說已經把長養慈悲心的導向詮釋得淋漓盡致了。


誠然,想要給別人安樂,須先自己沒有熱惱,沒有情緒。如果自己經常在情緒起伏中,那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呀!那還有能力去幫助他人呢?故說慈悲心須建立在無我和智慧上。


慈悲心是溫和的,待人只有愛語、鼓勵,給予眾生無盡的希望。換言之,唯有自己安樂,才能予人安樂。就以世法上的難念來說,自己都三餐不繼了,如何給人一口飯吃呢?同樣的道理,一個經常牽腸掛肚的,內心不得安寧,總是在顛倒妄想中,當然不可能再給眾生無畏佈施了。


慈者予樂,也可以說是「菩薩低眉」,但仁慈、包容,若是沒有智慧,即容易助長對方的貪心或造業的機會了。悲者拔苦,用別一個角度來看,即「金剛怒目」,亦即以嚴厲的言語、方法來糾正他的錯誤。且看準提佛母十八隻手,右邊拿著武器,左邊執持甘露、傘蓋……不就是拔苦予樂,表徵悲智雙運的最佳寫照嗎?



煩惱即菩提


「現象不離本體,在塵就是出塵,凡塵無殊,色空不異,煩惱的反面即菩提,痛苦的昇華即解脫」。整個佛法的修行,可說是建立在「煩惱即菩提」這五個字上。想要清淨,就要從煩惱中透脫出來。這也是佛法何以用蓮花來做為精神表徵的主要原因了。


蓮花象徵純潔、清香,故大家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就要瞭解蓮花的結構,再把它運用到我們修學佛法上。蓮花的根部所接觸的都是污濁爛泥,而我們修行最大限度的煩惱也無非在於世法上的魔考呢!


修行大乘佛法不能逃避,愈是苦難的地方,愈是菩薩示現之處。這種地方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情操和忍持,以及對逆境的承受力量。唯有歷盡千山萬水、層層關卡,才有徹見曙光之分。因為真正的智慧是在轉化煩惱、堪破當下。當下一念看不清楚,唸唸相續,就形成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了。



把握當下一念


一念善,往生天上;一念惡,隨入三途;有正見正念時,就進入到小乘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了。故修行人,心的層面比平常人更廣。一般人,心的層面皆在六道之中,而學佛人則唸唸遍十法界。無法直趨無上菩提,即因當下這一念沒把握好,所以才會像孫悟空一般有時上天堂,有時下地獄,總是在生死中流轉。


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眼前的現象也都是無常的。最親近的人,諸如父母兒女、兄弟姐妹,緣份也都是短暫的,奈何一般人都靠這些親情,以及社會上的種種人際關係在維持現實生活,而找不到生命的真諦。


佛陀告訴我們,要「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為了找回自己生命的皈依處,就要依佛法來安心立命,做為自己生命的目標來開發、精進,這個財富才是無盡寶藏。除此而外,就再也沒什麼可靠得住的了。


看清楚了當下一念,則空間無限。時間無限,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本之後,「心與法界共同一體,無掛無礙,智境雙亡,脫體無依,無依亦不存」。這時候,對世間就不會再貪戀了,也不會再徬徨迷失了,那才堪稱是大解脫呢!



找回自己


倘若只靠著七情六慾在過日子,就是大無明,大顛倒了。我們不妨自忖:「願力何在呀?」當你找不到自己時,願力就發不出來了。有了忘我、無我的精神之後,對世間的價值感必然大不相同,他已懂得莊嚴自己了,也懂得發大心、利益眾生了,這才是真正找到自己了。


我們平常見聞覺知正是生命現量境界,只是都認不得呀!僅曉得攀緣過去,想像未來,當下一念卻停止不了、融化不掉,有如那燒不盡的野火,每趁著春風的餘威,資意紛飛,橫生遍處,無法自已。


找到自己的人,眼睛所見,一片光明,耳朵所聽,天簌梵音。對他來說,心境不二、迷悟不二、生佛不二,寂照同時,了了常知,二六時中,皆能安住在空、無相、無我的境界之中。


目前,我們所要學習的,即是趕快藉著「法」的力量——觀想LA字,將雜亂無章的妄念踩煞車,觀想它放光,把一切妄想執著放下,將攀緣三世的心彙集在當下這一念光明,如此經常熏習,生命就有中心了。



剎那入淨土


准提法的儀軌,實際上包含了顯密教的精華所在,可說把佛法的心要都濃縮在其中了。如果不能把握到,乃至深入到整個儀軌的精神裡面,就太可惜了。因為你入了寶山卻空手而歸呀!


整個儀軌就是一個生動朗然的畫面,前後還可以互相穿插。只要你對儀軌內涵瞭解純熟、心念專一,則一彈指間,即可以全部展現出來,進一步契入真如法界了,還不須刻意把它割裂成片斷去觀想呢!


我們觀想LA字在頭頂二寸的地方,若以淨土法門而言,即是一個很明確的往生極樂世界的方向。倘若你能很清楚的把握到,而且經常作如是觀想,則俟臨命終時,剎那之間,即可往生淨土。因為這種熏陶已經在當下就把我們帶入活生生的淨土境界中去了。那是入佛法大門的一把鑰匙。如果你能在生活的每一個時空,長期保任在這個境界中,與它打成一片,就是已悟毗盧法界了。


空的原理把握到之後,「後修普賢行願」就要莊嚴一切境界。《華嚴經十定品》說到「普賢菩薩獲無邊智慧門,入師子奮迅定,得無上自在用,入清淨無礙際,生如來十種力,以法界藏為身,一切如來共所護念,於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想要成就普賢菩薩如此無邊功德,必須盡未來際,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降伏一切諸魔力,能甚深入智慧海,才堪圓滿一切諸行願呀!



自我挑戰


事實上,三皈依正是整個佛法的中心,皈依法是理無礙,皈依僧是事無礙,俟事事無礙時就成佛了。皈依法,是文殊菩薩的大智慧;皈依僧是普賢菩薩的大行願;皈依佛,要「體解大道」,當然是屬於修證功夫了。修證到福德、智慧都圓滿,也就成佛了。修證次第方面,我們請觀音菩薩做代表,「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才能與三十二應化身、十四種無畏相應。故三皈依也就是我們准提法的三綱要——般若、行願、修證。


皈依佛,兩足尊,代表福足、慧足,修證圓滿,即相當於「圓滿次第」。皈依法,離欲尊,法,是修行的最高主導原理,要處處懂得以般若為導,亦即「先悟毗盧法界」。皈依僧,眾中尊。自重而後人重,故表諸於生活中最基本的待人處世、言行舉止,必須恩威並濟,具足莊嚴,那便是一種定慧境界的顯現,也就是「後修普賢行願」的道理。


申言之,三寶代表了我們生活中的體相用。體,是般若琉璃體之佛;相,是無量現象之法;用,則是反照「相」入「體」的僧,很清晰映現了生命的根本所在。故真正有智慧的人,隨時都會鞭策自己,像永明壽禪師就規定自己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期許自己在繁忙中接受更多的磨練。的確,想要度眾無礙,就要有向自己挑戰的氣魄呀!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事實上,從現象三寶到自性三寶都在我們平常日用中。故說,真正修行皆在自己起心動念中流露出來了。



這般琉璃月


各位若是覺得觀想LA字有困難,可觀想LA字上面的圓圈,就如同觀想明點一般。佛前油燈上的光明,即像LA字面的圓圈,那已經不是明點了,那是我們身心的化身,是從我們清淨內心展現出來的。


LA字的光明遍照全身,乃至遍法界,到最後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字融合在一起,你自性的光明也就展現出來了,這也是心月輪的修法,此月輪有如虛空琉璃體。


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但諸法無自性,顯現出來即是空相了。《法華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然而,一般人對空的體會都只是剎那而已,很快的,又被妄想所取代了。所以借用LA字的光明是必要的,那是繫心一緣的至佳方便,只要你觀想得出來,它自會產生止定的效果。


止,是停止一切妄想,由止起觀,次第圓通,再由定生慧,無相觀慧現前,定中顯現般若慧,此即所謂「止觀雙運,定慧等持」,而隨著日久功深,自能融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漸漸的,自性本空的境界現前,這就是「戒體」。



能斷金剛


一般受戒時觀想「香雲蓋」,並沒有徹底談到「心地」。真正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諸法空相現前,畢竟空,那才是「戒體」。那是一把金剛寶劍——能斷金剛——亦即「般若」。能夠掃除一切顛倒夢想——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不就是戒體嗎?不思善、不思惡,那是無住的境界,慧觀(智慧的觀察)能到達這個境界,乃至契入諸法實性,就是甘露,就是香雲蓋。


香雲蓋盡虛空、遍法界,重重無盡,不就是LA字的功德所在嗎?故LA字的究竟本意是教你以最簡潔、最快速的方法徹見本來,照見五蘊皆空,回歸到無量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宗教的信仰,可以用感情去投入,但重要的真正進入到佛法的大門,能與《金剛經》相應,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唯有如此,才有見到阿彌陀佛、見到十方諸佛的份。即誠如初祖說的「佛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空)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見佛,原來不得」。故說唯有身心空相現前,才是真正的見佛。



四加行


禪坐的層次有所謂「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暖」是暖相現前;「頂」是整個身心脈相都消融了,心氣合一,四肢百骸都通暢無比。我們的頭頂是頂端,指尖也是頂,乃至全身四肢百骸都是頂。末端即是頂端,全身毛細孔無一不通暢就是「頂」的境界。


「忍」,切斷的,把一切妄想執著都放下了安住在定中。「世第一」,般若慧現前,到達人世間至高之境界。空、無相、無我即世第一。「LA」字真正觀想到了,它就會產生這些效果的。


一般人作起觀想,總是感覺黑洞洞的,無明當然是黑暗無光啦!但只要你把握到重點,就知道菩提自性並不在明暗之中作分別了。因為無相光明之中,並無所謂明暗呀!


芙蓉楷禪師說得好:「不用求真,唯須息見,諸見若息,昏霧不生,自然智鑑洞明,更無他物。」明暗只是你所見的境界,能見的自性並沒有明暗。試問!我們的色身有生老病死,能見的自性,有生老病死嗎?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佛法就要這樣去體會。


http://www.cunde.org/ex/8/ex8_3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