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對「藏傳佛教」理智信仰的倡議



水月道人撰


隨著藏傳佛教對漢地眾生的教化事業越來越廣大,對漢地眾生起到了無比的利益。基於藏傳佛教發展的現狀,也出現了一些人為性的問題,主要就是體現在師資的混雜,信眾的盲從等方面。一些德才兼備的藏傳佛教的堪布活佛們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教導信眾以理智信仰藏傳佛教,組織信眾們在網絡上學習經論樹立正確的見解,傳授實修的解脫竅訣,以及行為中的放生活動等等,望通過對正法的聞思修,從根本上改變盲信盲從的混亂局面,樹立起藏傳佛教正法的清淨旗幟。他們始終遵循著法王仁波切晉美彭措的遺教:「清淨戒律是佛法的基礎,聞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結果。」


基於現前的狀況,我們做為藏傳佛教的堅定信仰者,倡議從自身做起,努力的提高我們的聞思修的素質,抵制一些不良現象的發生,淨化我們的心靈。主要從目前網絡上體現的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希望道友們以此討論能夠使我們徹底的做個自我反省。



一、依止上師的要點


見到一位陌生上師之時,先不要盲目的依止,重要的是要仔細慎重的觀察這位上師是否具備師資,依照觀察上師的相關教證如理如法的進行觀察。「觀察上師!觀察上師!」這是歷代祖師與高僧大德們的再再忠告。而我們大多數人恰恰對這個重中之重忽略了。鄔金蓮花生大師苦口婆心的告誡:「不察上師如飲毒,不察弟子如跳崖。」堪布索達吉仁波切在近期致《菩提學會的信》中說到這個問題:「我並不是反對大家去求法、見善知識,如果對方真的是具相善知識,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以個人名義去求見,我不但不反對而且十分隨喜,但在如今這個魚龍混雜、真假難辨,邪師邪說鋪天蓋地的時代,希望大家不要毫無主見,還是要多長一個心眼,在求灌頂、求竅訣之前,多看看《普賢上師言教》與《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裡面觀察上師的有關章節。要知道,在求法,特別是求密法之前,觀察上師是極為重要的,如果求錯了對象,就再也無法挽回,大家千萬不要落到「一失足而千古恨」的境地啊!」


以什麼標準進行觀察呢?


依《普賢上師言教》所述,所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相續清淨;通曉經續論典--廣聞博學;對無邊的眾生如母對獨子般慈愛--具大悲心;精通外三藏、內密四續部的儀軌--(通達顯密);依靠修持實義於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現前斷證);以佈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事攝受具善緣的弟子--(圓滿四攝)。


怎麼樣進行觀察呢?


這裡主要是按著比較實用的方式來敘述,,以供參考。


1、觀察其傳承:


普巴扎西仁波切教導:「往昔歷代祖師皆依三種圓滿(上師功德圓滿、傳承清淨圓滿、弟子信心圓滿)而證悟真實之見解。故無論何法,傳承清淨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必須依靠三種圓滿而證得真實見解。」


通過詢問其本人的法脈傳承,瞭解這個法脈是否為清淨不間斷的傳承?有沒有依此法成就的大德?法的殊勝處為何?是否圓滿得到這個法的成熟灌頂與解脫竅訣?(如果本人講不出,就更需要仔細觀待了),隨後還要從其它的各種渠道進行瞭解是否如其所言。這期間注意要公正不偏邪的去調查瞭解,要細緻的觀察與思考。。。


2:觀察其授記:


要調查瞭解到其根本上師對他有什麼樣的授記與評價?是否具有堪為師資的功德?這個至關重要。


3:觀察其修為:


是否對傳承的教法進行長期的實踐,並獲得共不共的證悟驗相?具足諸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下列條件):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成熟相續;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淨持律儀;煩惱和分別念微弱--相續調柔;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精通顯密;面見本尊等念修之相皆已圓滿--念修圓滿;現量證悟實相之義--解脫相續;心相續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斷除了今生世間的貪執--瑣事鮮少;為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精進修持;現見輪迴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並且勸勉他人(趨入正法)--厭世勸他;以各種各樣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攝受弟子;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具有傳承之加持--具有加持。


4:觀察其品行:


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不偏私的調查其在家鄉的品行,是否為眾人瞻仰的善知識?是否為「捨棄今生,唯求利他」的善知識?而不要只是在網絡上看其宣傳資料的神奇,和別有用心人的吹捧。


5:觀察其事業:


在藏地是否有一定的利生事業,是否有一定的的所化機依止其聞思修?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有很多具有很高證量的「古薩裡」行者,可能不具足這樣的條件,但是真假難辨,要極其慎重的觀察。



這些調查,要通過諮詢具有無偏私的高僧大德進行瞭解,最好是從與之具有相同法脈高僧大德口裡獲知,以及通過一些正直人口裡獲得。而不要象獲得八卦新聞那樣的渠道來瞭解。


總之見到一位所謂的上師時,切勿著急隨意依止,師徒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相互觀察為妙。更不要僅見道貌形象便生起如抓「救命草」一般的信心而當下依止,轉過頭又發現這個「救命草」不牢靠,又去抓另外一個「救命草」這樣草率鹵莽。有的人擔憂如果長期觀察,是否會錯過學法的機會呢?以現今時代,求法到不是很難的事情,而覓得真正的善知識卻很不容易。又僅僅得到道貌形象的求法,對相續也沒有多大意義。在此更要好言相勸那些願意到處拉人去依止陌生上師傳法灌頂之人,為了自他的慧命,請您謹慎觀察自己的「好心」!


如果不經觀察而不幸的依止了「如不淨物般的惡知識」,會對我們的慧命造成今生乃至後世的極壞影響的。如《功德藏》云:「若未詳細觀察師,毀壞信士善資糧,亦毀閒暇如毒蛇,誤認樹影將受欺。」很多知迷不誤的信仰邪教或依佛外道的人們就是典型的例子。就如龍欽巴祖師所言:「如不淨物般的惡知識雖然聚集眾多如蛆般的眷屬,也只能將欲解脫的具信者引入惡趣,所以應當棄離這樣的惡知識。《佛藏經》云:「世間之敵僅僅掠奪生命,只是令己捨棄身體而已,不能令墮惡趣。而入邪道之愚痴者將求善義者引入地獄中千劫受苦。何以故?因其行持有相之法,宣說顛倒之法故。如若宣說令入邪道之法,則較斷一切眾生之命罪還重。」


觀察決定後怎樣依止上師呢?


如《華嚴經》云:"善男子,汝當於己作患者想;於法作妙藥想;於精進修持作療病想;於善知識作名醫想。善男子,汝當於己作庶民想;於法作無畏想;於精進修持作滅害想;於善知識作國王想。善男子,汝當於己作客人想;於法作無畏施想;於精進修持作救畏想;於善知識作護送者想。善男子,汝當於己作商人想;於法作商品想;於精進修持作獲利潤想;於善知識作商主想。善男子,汝當於己作舟子想;於法作船想;於精進修持作趨彼岸想;於善知識作船槳想。善男子,汝當想善知識無厭擔負一切如大地;不為一切所害如金剛;不違一切教言如弟子;惟命是從如奴僕;毫無傲慢如斷角牛。」


攝為要點就是自身具足出離心、慈悲心、敬信心來依止上師,出離心是捨棄貪著的根本;慈悲心是唯求利他的根本;敬信心是證悟空性的根本。為自他獲得究竟解脫,而於上師處求得續部的成熟灌頂和顯密教法次第成熟引導的解脫竅訣,而不僅僅以結緣或趕場的方式進行依止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說:「已得到上師的攝受,此攝受之意非指僅於上師前獲傳承、摸頂、賜法名之類,而是上師把密意中的一切傳承和解脫法皆傳授於你,稱為攝受。」


現今的現象是少具正念者,大多以求得眾多灌頂為榮耀,有等甚至發願此生要圓滿千頂之數量,得到眾多之成熟灌頂而心性卻不見有絲毫成熟,於成熟引導的解脫竅訣一點都不感興趣,更無暇於實踐教法,調伏自心。扎勒那措尊者云:「此輩從不反問自身是否為合宜受法之器,亦不考察灌頂之本性智慧。其目的僅為自娛或交結朋友,從未殷重參與灌頂;一些外表假裝信解正法,實則以消除病患違緣為目的;有為禳解消其本命凶年之障難或對治占卜星算所得之凶兆卦象。若是如此,那不管上師有否作出灌頂之開示,與會者亦必全為「器三過」及「六垢」所染,無能通達真義,唯有迷信把法器置於頭上便是灌頂,於上師所示之見地,就連塵許之知解亦未取得便茫然步離灌頂法會;然而,這種灌頂儀式事實頗為常見。」


更有大多數人只如蝴蝶繞花般的依止上師,閒時經常與上師面前逛逛,談些無益之綺語、或者說些挑撥師徒關係的離間語、甚至說些妄語,還美其名曰為親近上師、令上師開心與信任。還有一些人以世間八法的得失事,糾纏上師給予解決。這樣不僅僅是浪費自己與善知識的時間,更會造下嚴重的惡果。


親近上師時,如果上師給予一番表揚,便甚是窺喜,頗具信心。若上師觀察到弟子的不良習性給予指正,便生怨恨,甚至遠離。普巴扎西仁波切曾對漢族弟子這些現象給予了嚴厲的批駁:「如今,於漢族弟子中有如此一種現象:若上師對弟子做一番表揚讚歎,該弟子往往並不返觀自己的修法能力,反而認為自己頗具功德,而沾沾自喜,對上師亦生起信心。反之,若上師予以批評責備,則弟子不僅不去認識過失,改正缺點,反對上師生起疑念,而退失信心。具此心態,於自之修法極為不利,倘若不及時糾正,則必自戕慧命,終招墮落。」


現今有些密宗弟子對四皈依也產生動搖,認為漢傳佛教只有三皈依,而藏傳佛教卻加上歸依上師而且還置於首很不理解。


實際上依止善知識是趨入解脫道的根本。沒有依止善知識的教導,我們不知道如何獲得解脫,如何證悟本性?賢劫千佛,沒有一個不是依止善知識而成佛的。《彌勒請問經》云:「彌勒,當知諸聲聞、緣覺及無上佛陀之解脫、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於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眾生之一切利樂皆源於自之善根,彼亦來自善知識。」《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需求善知識,指示方見。」


所以我們首先通過善知識的教導,方能知道三寶的功德,什麼是俗諦的形象三寶,什麼是勝義的自性三寶。《寶性論》云:「勝義眾皈依,乃唯一佛陀,佛具法身故,僧亦究竟佛。」。《成智論》云:「心離得淨即為佛,無變無垢為法寶,功德圓滿乃僧眾,是故殊勝自心性。」


於佛陀住世的時候,佛陀就是上師,佛陀就是善知識。佛陀不住世的時代,其化為善知識,引導有情。如《大鼓經》云:「阿難莫哀傷,阿難莫哭泣,我於未來時,化為善知識,利益汝等眾。」佛陀住世的時候,並沒有調伏我們,我們是依靠其化為善知識的形象攝受才步入解脫道的,因為從度化自己的恩德方面,善知識猶勝於佛陀,所以首當皈依。《無垢虛空經》云:「阿難,諸如來非於一切眾生前顯現,而現為善知識宣說佛法,令播下解脫種子,故善知識勝於一切如來,當銘記此理。」


通過此等教理可見,如果把善知識從三寶中單獨設立,就是四皈依。也可以把佛與善知識攝為一,就是三歸依。也可以把三寶攝為自性,就是果歸依。我們寧瑪派按照次第的引導把歸依又分為四層。這是根據所化機不同而次第安立的。共同乘皈依法:誠信佛為本師,法為道,僧眾乃為修道之助伴,以此方式而皈依。不共同密乘皈依法:三門供養上師、依止本尊、空行為助伴,以此方式而皈依。殊勝方便之金剛藏皈依法:脈清淨而現化身,風清淨乃為報身,明點清淨現法身,以此捷徑而皈依。究竟無欺實相金剛乘皈依法:皈依境聖眾相續中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三相無別的智慧,我們為了使自相續生起這些智慧而反覆修持、決定,以此方式而皈依。


二、修學態度的端正


依止上師,獲得共與不共之利益,這是不共的事實。但是需要明白,究竟我們追求獲得什麼樣的利益,才對我們真正有意義?如普巴扎西仁波切教導:「初學法者,如何修法並不重要,要知道為何修法?我們對「為何修法」有了深刻明確的認識後,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行中。」


善知識引導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解脫輪迴的痛苦,認識到「本來為佛」的面目。而輪迴痛苦的根本原因是由於我們的貪執、嗔恨、愚痴造成的,我們對悅意的心境貪執;對不悅意的心境嗔恨;對平庸的心境愚痴。總之束縛輪迴的就是我們的就是這個「執著」的心識,諦若巴祖師曾對那若巴一針見血的說:「顯現未縛執著縛,斷除執著那若巴!」所以要知道佛法的真正內涵就是「調伏自心」,善知識諸種引導的目的就是「調伏自心」。


而現今大我等多數依止上師的道友們,似乎根本不重視這些,捨本求末的請求上師施以密咒的方便,賜給他們更滿足的貪執對境---財物與順緣,幫他們譴除嗔恨的對境---仇敵與逆緣。誠然,修法需要一定的順緣與譴除道上的逆緣。但是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如果強烈的執著追求這些,與世間凡庸者有何區別?正是無始以來追逐這些貪執與嗔恨的對境,讓我們迷失了本面,至今漂流在輪迴。


聽說請人唸經能祈福消災就去請人唸經;聽說放生能長壽就去放生;聽說火供能迅速成就所願就去做火供;誠然唸經、放生、火供、做種種善事功德很大,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明確我們做善事的發心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貪執的慾念,得到更大的福報,而此等恰恰是束縛輪迴之因。


如多智欽龍洋仁波切所言:「現今的學密法的情況是,依止上師是為了求得一些陞官發財、求妻求子、求富貴長壽、求打卦算命,到是鮮有求解脫之道的,很多人來見我求加持,不是因為被輪迴束縛的痛苦而愁眉苦臉,而是因為世間八法的得失痛苦而愁眉苦臉,這樣顛倒的行為,真是讓人痛心!」


三、慈善捐助的觀察


現今是藏傳佛教事業復興的時代,很多成為廢墟的三寶所依以及經堂、佛學院等需要重建,以此振興佛教的利生事業。於是乎各種募捐信息撲面而來,關於設施重建、是否需要重建及其緩急輕重,相關的寺院大德自有分寸。但是這些信息中也不乏有以此名義攬財據為自己享用者。我等身為居士實在不易多言。只能從自身的角度來做到多觀察與思考,把信財真正供養在福田上,而不是虛耗善資糧反而滋養了邪惡之徒的惡業。所以不要輕易相信網絡上公開的募捐化緣信息,要謹慎的抉擇。


而今,物慾橫流的時代,更要謹慎藏地有些無恥之徒,不學無術,此等人渣更是比比皆是,打著藏傳佛教的幌子來到漢地淘金,到處騙財騙色等,他們的行為為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所不恥。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噶舉派的扎勒那措尊者就對一些不如法的現象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現今(即十七世紀)某些於藏、康及工布等地之喇嘛,皆以灌頂傳法作交易之商品,眾皆力圖收受供養,囤積糧食資財;假裝渡人向善,利益眾生。然於彼中,有一等人竟連字母亦未能看懂,唯是隨意亂誦。以擊鼓吹螺,唱歌跳舞等偽法而聚眾灌頂,為年輕女子及分享食物而集會共修。」


 


受多智欽龍洋仁波切的教誨與鼓勵,基於現今修學藏傳佛教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人為的不良現象。以歷代祖師的教言以及上師普巴扎西仁波切平日對弟子們的慈悲教導做依證,為我等正確樹立對藏傳佛教的信念,而胡言亂語地編輯了此《對「藏傳佛教」理智信仰的倡議》,做為討論的開端,希望能對自他產生反省,因此而獲得一點點的利益。



http://www.fjlm.org/showthread.php?s=2ca36406da0dbbf12a89fe6cc925143a&threadid=71152


 


佛在《楞嚴經》告諸比丘: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