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如何助佛弘化呢?

文殊師利又譯曰妙吉祥,因出生時,家內出現十種吉祥瑞相,故又名妙吉祥。


佛為法中之王,於法自在。(王者,自在之義。)法王子者,能持法王印、行法王令;能號令人天、如法化世;能紹隆佛種、繼承佛位者,才可稱為法王之子。文殊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助佛弘化,能承紹佛之家業,且曾為七佛之師,故稱為法王子。


根據《首楞嚴三昧經》,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名為龍種上尊王如來。其指導弟子很多也已成佛,所以經中常稱祂為『佛母』、諸佛之師。但為方便教化,利益眾生,現乃倒駕慈航,化作菩薩。

 


釋迦佛在《放缽經》中說:「今我得佛,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文殊師利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成佛者,亦是其威神勢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聖無動尊經》中說:「妙吉祥菩薩是『三世佛母』,故名文殊師利。」


 


常見的文殊菩薩相,頂有五髻,表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般若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表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此菩薩或坐蓮花台表清淨;或乘獅子或乘孔雀表威猛。


文殊菩薩過去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歡喜世界成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文殊曾發願言:


「願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是故雖已成佛,但仍以菩薩僧之身,與普賢菩薩一起輔助釋迦佛度化眾生。


文殊菩薩如何助佛弘化呢?

各位都知道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倒駕慈航的化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釋迦世尊成佛後,金粟如來也來娑婆現作維摩居士助佛弘化。


有一次,他示現有病,釋迦世尊即派遣弟子前往問候。舍利弗、迦葉等五百聲聞弟子無一願作代表,因為維摩居士的辯才實在太了得,把他們這些小乘人說得無地自容。世尊派彌勒菩薩往問疾,彌勒也不敢領命。最後世尊派文殊菩薩前往。文殊承佛聖旨,詣彼問疾。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作是念:「今二大士共談,必說妙法。」他們皆欲隨從前往。於是文殊菩薩率領大眾,浩浩蕩蕩的來到維摩居士舍。


文殊由問疾而談至不二法門,維摩居士請大眾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各人均以二而解說不二。最後問到文殊菩薩,文殊答言:「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文殊接著問維摩居士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居士默然無言。文殊菩薩即時讚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金粟如來之智,惟文殊菩薩能知能解。他們一唱一和的便說了這一部讚嘆大乘、呵斥小乘的維摩詰所說經。若無文殊之大智相配合,金粟如來之智不能顯,這部維摩經也說不成。


又楞嚴經中,文殊是擇法眼,為阿難及末法眾生選擇修行的圓通法門。法華經中,文殊不但為彌勒菩薩釋疑,且是發起一經之首。華嚴經裡,文殊更是善財童子等六千青少年比丘的導師。


有一次,文殊對大眾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

「不用見佛」者,能見的是肉眼,所見的是三十二相的應身佛。應身佛不是佛的真身,佛的真身是法身;真見佛者是見法身佛。然見法身之時不是以肉眼見,是以慧眼見法身如來;慧眼見一切相空即見法身如來。故文殊說:「不用見(應身)佛。」




「不用求法」者,法即實相法。有能求法的是第六識的妄心,以虛妄的心怎可求到真實之法?彼此相違故。惟有以真實心才與真實法相應。如何是真心?把虛妄的心空掉,當下就是真心。真心無相,實相法亦無相;無相與無相合一,如水合水,無有彼此。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心法一如。既無能求法之心,亦無所求之法,故文殊云:「不用求法。」


時有二百比丘聽此說後,以為文殊錯亂說法,捨佛而去。文殊於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而過,赫然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回望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還歸佛所,述其所見。佛言:「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墜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之下,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導,証得阿羅漢果。若無文殊菩薩的善巧神通,他們不會回頭。


又一次,文殊與舍利弗到一佛土,見大火瀰漫,若人行其中,即於頃間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分。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火上,他們踏蓮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菩薩面前感覺聲聞之智遠不及菩薩之智。


文殊菩薩以大智助佛教化四眾,活潑生動而不取巧,瀟灑而不狂傲,點到即止,與世尊配合得天衣無縫。其言行可見於各大乘經中。

文殊於世尊滅度之後,與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流傳後世。


佛於寶藏陀羅尼經中說:「我滅度後,在南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五頂山即山西五台山。又華嚴經說:「東北方有清涼山,現有文殊菩薩與其眷屬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清涼山亦即五台山。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摩騰與竺法蘭二尊者以天眼見文殊菩薩住於此山。若有人以至誠恭敬心朝禮五台(不是喧嘩吵鬧的豪華旅行團),文殊菩薩親迎八百里,離去時又親送八百里。可有証據?有:-


虛雲老和尚四十三歲時,由普陀山開始三步一拜,以直拜至五台為止。途中遇大雪缺糧,飢寒交迫,昏倒於草棚數日。文殊化成一丐姓文名吉,烤火煮黃米粥令食,得暖氣復甦。草棚離五台何止八百里,實二千餘里。


數月後,老和尚又病倒於黃沙嶺山頂一無遮蔽之破廟,日夜瀉數十次,起動無力,但是四週無過路行人。老和尚惟有萬緣放下,瞑目待斃。忽然深夜矇矓中又見文吉。文吉為其喂藥,換洗污穢衣服,煮黃米粥。及後文吉伴送行程,一路上為老和尚背負行李,張羅飲食,使老和尚心不二念的拜至太谷縣難相寺,因事緣與文吉暫別。


文吉曾言:「五台山人皆識我。」老和尚拜至五台後遍問文吉其人,無有知者。後與一老僧說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薩化身也。」


文殊般涅槃經說:「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法。或處小兒叢,遊戲於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饑寒苦,處方而求食。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蜜。」


唐貞觀年間,有一貧士居於天台始豐縣西七十里寒巖中,因以名寒山子。他衣衫襤褸,面貌枯悴;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常到國清寺拾取殘食。


時國清寺有拾得者,他是寺僧豐干禪師行化至赤城道側,聞嬰兒啼哭聲,把他拾起攜回寺中養育,故名為拾得。他在大寮(寺院中的廚房)當洗滌的工作。他把巨竹斷為數截,每天把眾僧的殘食菜滓放入竹筒內,若寒山子來,即把竹筒擔負而去。


寒山常提詩於山林間,或時經行於國清寺廊下,或時叫喚,或望空漫罵。寺僧不耐煩,以木杖驅趕他時,他則呵呵笑的緩緩徐步退出寺外。有時他又在大寮助拾得洗滌的工作,眾僧均視他二人為瘋狂之士。


時有候補官閭丘胤出任台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突患劇烈頭痛,屢醫無效。恰巧豐干禪師雲遊而至,把他的病治癒。胤在感恩之下追問寺中尚有高人否?豐干說:「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賢。」


胤到任後即往國清寺參謁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師說:「他們倆是瘋癲僧,大人如有吩咐,喚他們來就是。」胤認為不可,知客師無奈,引胤至大寮。胤見二大士立即伏地頂禮。寺僧驚怪,寒山拾得二人即笑傲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說:「豐干饒舌!彌陀不拜,禮我為何?」遂縮身入岩穴內,曰:「汝等各各努力!」言畢,其穴自合。二人自此遂不復出,豐干亦從此不回國清寺。


原來豐干禪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一佛二菩薩出現於國清寺,但是又有誰認識他們呢?


昔日釋迦佛曾命當來諸出家弟子不得隨便現神通,若為救人命,或為其他大因緣而不得已現神通者,現後必定要離開此世界。此舉是為免未証得無生法忍之弟子初得神通時起大我慢,以神通求名聞利養,壞自己的修行。且神通不能了生死,神通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附件,在佛教來說,無甚稀奇。佛弟子修行不是求神通,乃是求了生死,故佛弟子不以神通為最終目標。


豐干禪師及寒山拾得雖是佛菩薩應化,亦以身作則不敢有違佛制,於身份既經洩露後立即離開,或再以第二種身份再來應現世間。


胤收集寒山之詩頌凡三百餘首,撰成寒山詩集,並附錄豐干詩、拾得詩,合稱為三隱集。寒山詩多為五言律,有奇骨、清韻、雅致。脫出六朝間艷麗綺靡之流弊,專呼號心靈之活動,可謂開千古一家之流風。

贊曰:

世人見汝 如瘋如狂

汝見世人 可笑可傷

高歌松下 抵掌路傍

豐干拾得 戲幻一場



請點進加入宏元的奇摩家族,會以家族信與您分享精華圖文、影片、佛曲MV及贈送結緣品消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