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鬼魅附身的禪病,修行必讀


所謂鬼病,是由於打坐的人陽氣不足,或者是心態不正而惹鬼上身。


有人說,打坐可以使陽氣上升,其實陽氣不足就是因為自信心不夠、意志力薄弱。由於先天上的體能較弱、依賴心、懷疑心及社會觀念的關係,使得女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多半不及男人。雖然今天是男女平權的社會,男人做的事情,女人也有能力做;然而經過一次又一次失敗而能堅持做到底的宗教家、學問家、事業家等,還是男人較多。古來東西方的鬼魅與人間發生關聯時,多半以女性為媒體;所謂妖巫,所謂怪力亂神,多係藉著陰氣晦氣的人體,而活動於人間。身體不好的人不一定沒有陽氣,只要他的心志堅強,鬼魅就奈何他不得反地,有人雖然長得高頭大馬,如果心志渙散,便是陽氣不足;這也就是許多大人物、大事業家為什麼都是無鬼無神論者,因為他們根本感覺不到有鬼神的存在。


如果為了一時安全感的錯覺,而把命運交給鬼神,這將為你帶來無限的困擾;那些被民間稱為陰神的鬼魅,雖也能為人們解決一些問題,可是惹上之後,衰運便會接踵而至,所謂的「請鬼容易退鬼難」。


若因陽氣不足,惹上了鬼魅,如能以錯覺、幻覺來處理而不予理會,鬼魅也會自行離開。意志力加強,鬼魅就無法接近。


鬼魅是飄盪浮遊的幽靈,他們是微細的物質體,可以穿牆過壁,東沒西出,有其一定的活動範圍,沒有固定的住宿之處。


鬼並不是隨時隨地可以看到人的,跟他有緣的媒體,他才看得見。那些無神論的大人物,鬼是碰不上的,因為他們的身體周圍,有一股由強大自信心和意志力所形成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用精密的儀器測定出來)保護著。陽氣不足的人就缺乏這種力量,鬼魅都需要依草附木,因此,當他們遇到這樣的人就會趁虛而入,附在人們的身上。缺乏陽氣的身體,就像沒有精神體的草木一樣,而比草木更具有吸引力,因為你還是個人,他要利用你的身體,指揮你的頭腦,來發展表現他的力量,這就是惹鬼的原因。


因此,常常心虛膽怯的人,打坐時鬼就容易上身;但正確的打坐方法能使意志力堅強起來,堅信自己可以突破一切困難而修行成功能夠這樣,鬼魅根本看不到你了。


如果打坐時,甚至還沒有開始打坐,就準備求感應、靈驗和鬼神保佑,打坐到神智恍惚之際,先是若有若無、似真似幻地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或感覺到什麼;進一步由於心有所求便會感應到飄浮在你周遭的幽靈上身,而漸漸地擴展他的靈力,到了將你的身心運用自如之際,你就成了幽靈顯現神力的工具這也正是佛法不重視鬼神,修行不可為求感應的原因。


因為知見不正、神佛不分,便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甚至會失去健康的身心和正常的生活環境。所以修習打坐的人,先要持戒懺悔,不得增長貪欲、瞋恚等不清淨的念頭。


另外一類鬼病是神經系統上的。有一些人身體較衰、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夠,經常期待著救濟和幫助他們打坐時若聽到不正常的聲音或怪聲,便會引發神經錯亂而瘋狂,這種病比一般的精神病嚴重,所以很難治。


這種有鬼魅附身而使得精神錯亂的病人,只要對三寶、對具足淨戒的正信僧眾法師有信心,能夠接受具足淨戒的正信僧眾法師的指導照著法師的指導來調身、調息、調心,那是很容易退治的。


如果被鬼魅控制,失去了理智,喪失了自主能力的話,就比較困難了。只好暫時用鎮靜的藥物使他的神經鬆弛,安睡休息一陣就好;假如著鬼已很嚴重,藥效一失,他馬上又會發狂,最後只有用「他力」的方法,為他念咒(最好是請持咒已有效驗的法師大德,否則臨時為了趕鬼才開始學念咒,恐怕沒有大用的),或代他拜懺修功德。


可是有這種問題的人,他們往往不會承認自己有鬼病,那只有靠他人的幫忙了。所以修習禪定,最好不要一個人獨修,應該與較有修行經驗的僧眾法師共同修持,或請僧眾法師就近指導,也就是修行人需要有人護法。」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246, 01~9) 《拈花微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4-05, p. 243, 08~15)


    「修禪定,不是簡單的事,如果知見不正、夾雜妄念,比如為了求生天國而修禪定,便挾帶有情感信仰的成分,厭此欣彼,所以他的定力只能使他生天,只能使他依戀定樂而不再希望解脫生死,這不是佛教希望的。通常所稱「著魔」,那又是等而下之的一類了,那往往是把幻境認作是神蹟,認作是證果。    


     本來,定中就可能出現幻境和定境兩種現象。但是,幻境與定境不同,從不淨的妄念中產生的是幻境,這在神經系統不正常的人最容易發現。他們所見的幻境,跟他們平日所想的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實,這是他們心底妄念的反映。未修習禪定時心太散亂,所以不易覺察,一旦把心稍微靜下,微細的妄念便會趁機顯現,這在缺少反省力的心態之下,就會以為那是一種神蹟。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矯正,極容易成為神經錯亂的精神病患者了,那是很不幸的!」 《學佛知津》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5-04, p. 91, 01~5)」 《學佛知津》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5-04, p. 90, 10~16)


    「聖嚴法師在指導修行時,特別重視過程而不重視追求開悟。過程可使自己的心平靜、明淨,不會被太多的追求心和企圖心障蔽。如果經常保持心的平靜、維持心的平穩,心就能明淨。開悟是一種內心的體驗而不是一樣東西。聖嚴法師常告訴弟子:「只要煩惱越來越少,你的心境就越來越明。」這就是一種過程的體驗。追求開悟的人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希望早一點開悟,這種追求開悟的心就是執著    


     還有一些自以為已經開悟的人,其實是被悟的觀念所迷,沈醉在悟境的執著中,非常可憐。也有某些人把類似精神病的症狀當成開悟,其實那是魔境而非悟境,因為他的煩惱還在。


平常生活中盡量不要起貪求心、吝嗇心、憤怒心、得意心,一旦有這類情緒出現,趕快念佛、觀呼吸、觀念頭的起伏。如果心能立刻靜下來,並且隨時隨地不起煩惱,就是開悟。


夾山禪師與弟子這段對話,對現代人大有啟示:耕耘比收穫重要,過程比目的重要,事實的體驗比虛有的假象重要內心的平安比虛妄的名相重要。 」《公案一00》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7-08, p. 108-109, 06~16)


   如何一門深入?


近代的思想 家胡適之 先生曾經說過︰「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博覽群籍是學問的基礎,一門深入是學問的造詣。如果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為學問,只能算是常識,所謂門門通,門門稀鬆;不能在任何專門的範疇中出類拔萃、登峯造極,就不能夠見其成就和獨到的特色,那不是專家,而是一般的通才。所以,佛制規定,出家的比丘應該專精於經、律、論的修學,因為人在一生中的時間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盡學其精奧。因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選擇的︰在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通論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心向、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師;爾後繼者再循著他們的成果續加鑽研,即造成分宗分派的現象。


目前對於一般的佛教徒來說,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所謂「一門深入」,倒不是有關經、律、論的問題,而是在於宗教經驗、修持法門,以及善知識的選擇和追隨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適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門,以致於不論是修苦行、修樂行、修顯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從而樣樣都學。在顯教方面,如果淨土、禪、律、天臺、華嚴、唯識等宗都各有一位,乃至幾位知名的僧俗大德,都可足以使得那些患得患失、見異思遷、淺嚐即止的人,處處參學


時至今日又有某些沒有上師正統傳承的自稱密教徒,連密法的修觀基礎都完全不懂,以信仰崇拜鬼神之魔通力量的在家人,竟然自稱「上師、法師」、自立門派,號稱自己是「佛菩薩的代言人」,紛紛出現世間。而他們這幫人,也都有一套自圓其說、自成其理、自創其法的宣傳,琳瑯滿目,使人目不暇給。一般沒有佛學基礎的人,在對修持方法和修行成效有所要求下,也不免被此種邪師所矇騙傷害,結果很可能遭致精神錯亂、心理失常、生活失調等下場,而與社會脫節,變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因此,如果你所學的是正統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沒有發生副作用,不論念佛、參禪、持咒,在正常心態下,日積月累不斷的修持,都必定會有成效可見。切莫求好奇心的滿足、官能的刺激和思想的激盪,應該以平常心去修學佛法的正常道,也就是合理的、人本的、自力的、清淨的、利他的,最多加上佛力救濟,以求臨終往生佛國淨土,就夠」《學佛群疑》法鼓全集內部試用版 (05-03, p. 203-205, 01~14)



請點進加入宏元的奇摩家族,會以家族信與您分享精華圖文、影片、佛曲MV及贈送結緣品消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宏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